《觀心本尊抄》 一卷。日本日蓮宗的根本聖典之一。全稱《如來滅後五五百歲始觀心本尊抄》,略稱《本尊抄》、《觀心抄》。日蓮於文永十年(1273)著於流放地一穀。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四冊。為其三大部、五大部中最要者。本書重要之論點有如下數說:十界互具之本體論之說明、信心成佛之宗教體驗之提示、主客絕待之本佛本尊之奠定、法華經之末法為正論、開顯統一一切宗教之本法三段之教判論、本因下種論、一閻浮提之正中基本大日本國之提倡。其注釋書有《日常之本尊抄見聞》、《日輝之本尊抄略要》等多種。
《教時問答》 四卷。平安時代前期天台宗學匠安然著。又稱《教時義》。該書以問答體形式係統論述台密的教相。設立“四一(一佛、一時、一處、一教)十門(說、語、教、時、藏、分、部、法、製、開)”教判,極力宣揚唯有真言宗才是一切佛法中最勝之教法。
《教行信證》 六卷。日僧親鸞撰。全稱《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略稱《教行證文類》、《本典》、《禦本書》或《廣文類》等。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三冊。為真宗立教開宗的根本典籍。內容引用六十四部佛典之所載,計收三百餘篇文章。用以說明念佛往生,並闡明淨土真宗的教義。全書分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等六卷。其中,《教卷》闡明《大無量壽經》為阿彌陀佛的本願。《行卷》說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信卷》敘述相信阿彌陀佛的信心是往生淨土的正因。《證卷》說明由行、信所得的往生即成佛之證果。《真佛土卷》詮示真的淨土是酬報佛之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兩願所顯現的國土。《化身土卷》則依《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以說明化身、化土。作者親鸞係淨土真宗之開祖。他為報其師法然(日本淨土宗之創始者)之恩,於元仁元年(1224)完成本書之初稿,時年五十二。其後又投注心血,於晚年完成全書。本書之注疏極多,較重要的有存覺《教行信證大意》、《教行信證六要抄》等。
《淨土源流章》 鐮倉時代後期的東大寺儒僧凝然著。凝然號示觀房。籍貫為伊予國。除拜東大寺戒檀院的元照為師,學習通受戒外,還拜在華嚴宗的宗性、律宗的證玄、真言密教的聖守真空、淨土教的長西門下學習佛理。其人博學多識。特別精通華嚴教學,並到各地講授。繼元照後就任東大寺戒檀院主持,並管理著法隆寺、唐招提寺等眾多寺院。
《覺禪抄》 平安末期、鐮倉初期真言宗覺禪著。又稱《百卷抄》。為小野流圖像集。該書參照密教經典和儀軌、章疏和古代記錄,以諸大師關於各種經法、尊法及灌頂的口傳為中心集撰而成。其價值早已為人所知,醍醐寺、高野山西南院及其他真言係的寺院均存有抄本。
《觀心本尊抄》 一卷。日本日蓮宗的根本聖典之一。全稱《如來滅後五五百歲始觀心本尊抄》,略稱《本尊抄》、《觀心抄》。日蓮於文永十年(1273)著於流放地一穀。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四冊。為其三大部、五大部中最要者。本書重要之論點有如下數說:十界互具之本體論之說明、信心成佛之宗教體驗之提示、主客絕待之本佛本尊之奠定、法華經之末法為正論、開顯統一一切宗教之本法三段之教判論、本因下種論、一閻浮提之正中基本大日本國之提倡。其注釋書有《日常之本尊抄見聞》、《日輝之本尊抄略要》等多種。
《教時問答》 四卷。平安時代前期天台宗學匠安然著。又稱《教時義》。該書以問答體形式係統論述台密的教相。設立“四一(一佛、一時、一處、一教)十門(說、語、教、時、藏、分、部、法、製、開)”教判,極力宣揚唯有真言宗才是一切佛法中最勝之教法。
《教行信證》 六卷。日僧親鸞撰。全稱《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略稱《教行證文類》、《本典》、《禦本書》或《廣文類》等。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三冊。為真宗立教開宗的根本典籍。內容引用六十四部佛典之所載,計收三百餘篇文章。用以說明念佛往生,並闡明淨土真宗的教義。全書分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等六卷。其中,《教卷》闡明《大無量壽經》為阿彌陀佛的本願。《行卷》說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信卷》敘述相信阿彌陀佛的信心是往生淨土的正因。《證卷》說明由行、信所得的往生即成佛之證果。《真佛土卷》詮示真的淨土是酬報佛之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兩願所顯現的國土。《化身土卷》則依《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以說明化身、化土。作者親鸞係淨土真宗之開祖。他為報其師法然(日本淨土宗之創始者)之恩,於元仁元年(1224)完成本書之初稿,時年五十二。其後又投注心血,於晚年完成全書。本書之注疏極多,較重要的有存覺《教行信證大意》、《教行信證六要抄》等。
《淨土源流章》 鐮倉時代後期的東大寺儒僧凝然著。凝然號示觀房。籍貫為伊予國。除拜東大寺戒檀院的元照為師,學習通受戒外,還拜在華嚴宗的宗性、律宗的證玄、真言密教的聖守真空、淨土教的長西門下學習佛理。其人博學多識。特別精通華嚴教學,並到各地講授。繼元照後就任東大寺戒檀院主持,並管理著法隆寺、唐招提寺等眾多寺院。
《覺禪抄》 平安末期、鐮倉初期真言宗覺禪著。又稱《百卷抄》。為小野流圖像集。該書參照密教經典和儀軌、章疏和古代記錄,以諸大師關於各種經法、尊法及灌頂的口傳為中心集撰而成。其價值早已為人所知,醍醐寺、高野山西南院及其他真言係的寺院均存有抄本。
《開目抄》 凡二卷。為日僧日蓮五十一歲(1272)時,因龍口法難被流放佐渡時所著。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四冊。本書係作者於流放期間,省察其受難之緣由,並自外道、儒家而作諸教、諸學之比較、對照,而導入法華經究竟真理之五重相對(製定內外、大小、權實、本跡、種脫等,及教觀之五種相對判釋),為一比較宗教學之著作。日蓮於書中陳述其信仰體驗,且深刻考察其受難之理由,並解答所以受此法難之疑惑,複就殉難布教發表激烈之言論。日蓮係一能忍難舍命之法華經行者,於其著作特強調以折伏為實踐方法。本書與觀心本尊抄共為日蓮宗學之雙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