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蘇我、物部二氏均為國家舊臣,共同參與朝政,圍繞著內政與外交的主導權拉幫結派、爭權奪利,勢不兩立之爭由來已久。因此,奉佛與排佛之爭,既是二氏由來已久的爭權奪利的又一體現,同時也可看作是欲憑借固有的氏族神信仰以加強氏族團結的“保守勢力”,與欲積極引入並借助外來的大陸文化和“歸化人”勢力以增強實力的“開明勢力”的博弈。
欽明天皇雖對百濟王遣使送來妙法“歡喜踴躍”,但因物部等人強烈反對,隻好把佛像等物贈與蘇我稻目“試令禮拜”(《日本書紀》卷十九)。稻目將佛像安置於家中,並建向原寺虔誠供奉。不想此後疫病流行,病死者眾,物部尾輿等人於是趁機參奏天皇:“昔日不須臣計,致斯病死。今不遠而複,必當有慶。宜早投棄,勤求後福!”(《日本書紀》卷十九),並獲準奏放火焚毀佛寺,將佛像投入難波堀江中。在蘇我稻目死後的敏達天皇十四年(585),其子蘇我馬子又因病獲準供奉佛像以“乞延壽命”,並在此前一年在石川的家宅建造了佛寺,迎請善信尼及其弟子二人在此修法,不巧又遇疫病流行,再次遭到物部氏等人參奏天皇,慘遭毀寺滅佛之災。
盡管如此,正如前麵所述,該時期日本與中國及朝鮮半島諸國早已往來頻繁,佛教三寶不斷自百濟、高句麗東傳而來,皇室和貴族當中信佛者日增。至蘇我氏除掉物部氏奪勢專權以後,不僅來日僧侶及造寺工匠愈來愈多,受戒出家者亦日呈上升之勢。另據《日本書紀》卷二十二記載,推古天皇於二年(594)二月“詔皇太子及大臣,令興隆三寶”,隨著難波黃陵山上四天王寺、飛鳥(今奈良高市郡明日香町)法興寺等的相繼建成,來日高僧講經弘法者日眾,佛教越發興隆,奉佛已成大勢所趨。
三、聖德太子的思想及其功績
聖德太子(574—622)是一位深受日本人景仰的重要曆史人物,關於他的傳記史料為數不少,除了《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外,還有《上宮聖德法王帝說》、《聖德太子傳曆》、《上宮太子禦記》、《上宮皇太子菩薩傳》、《七代記》等,盡管各類史料所記不盡一致,且有許多事跡實際上是缺乏確鑿佐證的,但這並不影響他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其在日本曆史、日本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功績是有口皆碑的。
他生於敏達天皇三年,為用明天皇的第二皇子,自幼聰慧,博聞強記。據傳,他“習內教於高句麗僧慧慈,學外典於博士覺”(《日本書紀》卷二十二)。另據《上宮聖德法王帝說》記載:
上宮王師高麗惠慈法師。王命能悟《涅槃》常住五種佛性之理,明開《法華》三車權實二智之趣,通達《維摩》不思議解脫之宗,且知經部、薩婆多兩家之辨,亦知三玄、五經之旨。並照天文地理之道,即造《法華》等經疏七卷,號曰上宮禦製疏。
其實,蘇我、物部二氏均為國家舊臣,共同參與朝政,圍繞著內政與外交的主導權拉幫結派、爭權奪利,勢不兩立之爭由來已久。因此,奉佛與排佛之爭,既是二氏由來已久的爭權奪利的又一體現,同時也可看作是欲憑借固有的氏族神信仰以加強氏族團結的“保守勢力”,與欲積極引入並借助外來的大陸文化和“歸化人”勢力以增強實力的“開明勢力”的博弈。
欽明天皇雖對百濟王遣使送來妙法“歡喜踴躍”,但因物部等人強烈反對,隻好把佛像等物贈與蘇我稻目“試令禮拜”(《日本書紀》卷十九)。稻目將佛像安置於家中,並建向原寺虔誠供奉。不想此後疫病流行,病死者眾,物部尾輿等人於是趁機參奏天皇:“昔日不須臣計,致斯病死。今不遠而複,必當有慶。宜早投棄,勤求後福!”(《日本書紀》卷十九),並獲準奏放火焚毀佛寺,將佛像投入難波堀江中。在蘇我稻目死後的敏達天皇十四年(585),其子蘇我馬子又因病獲準供奉佛像以“乞延壽命”,並在此前一年在石川的家宅建造了佛寺,迎請善信尼及其弟子二人在此修法,不巧又遇疫病流行,再次遭到物部氏等人參奏天皇,慘遭毀寺滅佛之災。
盡管如此,正如前麵所述,該時期日本與中國及朝鮮半島諸國早已往來頻繁,佛教三寶不斷自百濟、高句麗東傳而來,皇室和貴族當中信佛者日增。至蘇我氏除掉物部氏奪勢專權以後,不僅來日僧侶及造寺工匠愈來愈多,受戒出家者亦日呈上升之勢。另據《日本書紀》卷二十二記載,推古天皇於二年(594)二月“詔皇太子及大臣,令興隆三寶”,隨著難波黃陵山上四天王寺、飛鳥(今奈良高市郡明日香町)法興寺等的相繼建成,來日高僧講經弘法者日眾,佛教越發興隆,奉佛已成大勢所趨。
三、聖德太子的思想及其功績
聖德太子(574—622)是一位深受日本人景仰的重要曆史人物,關於他的傳記史料為數不少,除了《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外,還有《上宮聖德法王帝說》、《聖德太子傳曆》、《上宮太子禦記》、《上宮皇太子菩薩傳》、《七代記》等,盡管各類史料所記不盡一致,且有許多事跡實際上是缺乏確鑿佐證的,但這並不影響他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其在日本曆史、日本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功績是有口皆碑的。
他生於敏達天皇三年,為用明天皇的第二皇子,自幼聰慧,博聞強記。據傳,他“習內教於高句麗僧慧慈,學外典於博士覺”(《日本書紀》卷二十二)。另據《上宮聖德法王帝說》記載:
上宮王師高麗惠慈法師。王命能悟《涅槃》常住五種佛性之理,明開《法華》三車權實二智之趣,通達《維摩》不思議解脫之宗,且知經部、薩婆多兩家之辨,亦知三玄、五經之旨。並照天文地理之道,即造《法華》等經疏七卷,號曰上宮禦製疏。
由此可知,他不僅通佛經、解佛法,還懂儒家五經、道家“三玄,”於天文地理亦頗有造詣。
聖德太子自幼受大陸漢文化的熏陶,同時還有可能受到祖母堅鹽媛(蘇我稻目之女)的影響,從小接觸從百濟等國傳來的佛教經典書籍,加上其不凡身世,對來自大陸的佛教思想自有其獨到感受和理解。據傳,他曾贈言妃子橘太郎女曰“世間虛假,唯佛是真”(天壽國繡帳銘),臨終時曾告誡山背大兄王等“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日本書紀》),無一不顯示出他對佛教真諦理解頗深。推古天皇即位(593)以後,時年二十歲的聖德太子即任攝政,被委以“總攝萬機,行天皇事”((《日本書紀》卷二十一)之大權。正是由於他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不僅皇室、朝廷對待佛教的態度不再消極或搖擺不定,使佛教得以正式作為國家宗教確立下來,各方豪族也都競相捐資建佛寺鑄佛像,以期積德結緣於三寶。推古天皇三年時,高句麗僧人惠慈、百濟僧人惠聰來到日本,為在日本弘傳佛法貢獻良多。其中惠慈作為聖德太子的佛教之師,於太子在佛教理解和造詣方麵影響極大。據傳惠慈回國之後,在母國聽聞太子辭世訃告時悲痛不已,立意次年同月同日往赴淨土與太子相見,後來果然如約踐行此諾,令天下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