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個星期的激戰,英軍控製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隨後美英聯軍又接連攻陷了伊拉克的許多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對巴格達形成合圍,戰事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4月8日,美軍從北部和南部兩個方向推進到巴格達外圍,首先奪取了巴格達東南的拉希德軍用機場。緊接著,美國坦克進入巴格達,占領了薩達姆城。4月15日,美軍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結束,聯軍已控製伊拉克全境。據美國官方公布,戰爭中美國總共消耗了大約200億美元,死亡的美軍人數為128人,其中110人陣亡,18人死於事故,英軍士兵死亡31人。
美國政府宣稱有49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動。但真正參戰的國家隻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四國,丹麥政府雖然宣布對伊拉克宣戰,但隻派遣了兩艘軍艦表示支持,日本等多個國家則為戰爭提供了後勤支援。這場戰爭遭到中國、俄羅斯、法國、德國、阿拉伯聯盟以及不結盟運動等多個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批評與譴責。
“反恐”旗幟背後的陰謀
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利用強大的軍事實力四處推行自己的民主模式和價值觀念,對敢於挑戰其權威的任何國家都訴諸武力,極力維護自身的霸權地位,這是國際政治舊秩序中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縮影。美國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踐踏人權。按當時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公開說法,這場戰爭最終要達成的目的包括以下4點:一是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殘酷統治,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治的民主政府;二是發現並銷毀藏匿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三是早日結束對伊拉克的製裁,並向伊拉克人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四是保護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資源。這些都是美國表麵上的托詞,其真正的目的則是以下幾點:
第一,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冷戰結束後,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群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確立了以維護美國霸權為總目標的國家安全戰略,即霸權戰略。同時製定了三大具體目標,即維護美國及盟國的安全、擴展美國經濟和在世界推進美式民主。冷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圍繞這三大目標展開的。美利用冷戰後舊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確立這一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加緊全球戰略擴張,企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單極世界。通過第一次的海灣戰爭,美國打擊了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主導和控製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什政府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調整美國安全戰備和對外政策,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得勢,布什政府將維護國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擊恐怖主義成了第一要務,將反恐與防擴結合起來,為此出台了“布什主義”和“先發製人”理論。這次對伊拉克的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什心目中,這場戰爭關係到美國的當前和長遠安全,關係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準霸權地位。通過這場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走廊;還可以通過控製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和集團的戰略牽製這一箭雙雕的作用。
經過兩個星期的激戰,英軍控製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隨後美英聯軍又接連攻陷了伊拉克的許多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對巴格達形成合圍,戰事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4月8日,美軍從北部和南部兩個方向推進到巴格達外圍,首先奪取了巴格達東南的拉希德軍用機場。緊接著,美國坦克進入巴格達,占領了薩達姆城。4月15日,美軍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結束,聯軍已控製伊拉克全境。據美國官方公布,戰爭中美國總共消耗了大約200億美元,死亡的美軍人數為128人,其中110人陣亡,18人死於事故,英軍士兵死亡31人。
美國政府宣稱有49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動。但真正參戰的國家隻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四國,丹麥政府雖然宣布對伊拉克宣戰,但隻派遣了兩艘軍艦表示支持,日本等多個國家則為戰爭提供了後勤支援。這場戰爭遭到中國、俄羅斯、法國、德國、阿拉伯聯盟以及不結盟運動等多個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批評與譴責。
“反恐”旗幟背後的陰謀
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利用強大的軍事實力四處推行自己的民主模式和價值觀念,對敢於挑戰其權威的任何國家都訴諸武力,極力維護自身的霸權地位,這是國際政治舊秩序中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縮影。美國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踐踏人權。按當時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公開說法,這場戰爭最終要達成的目的包括以下4點:一是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殘酷統治,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治的民主政府;二是發現並銷毀藏匿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三是早日結束對伊拉克的製裁,並向伊拉克人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四是保護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資源。這些都是美國表麵上的托詞,其真正的目的則是以下幾點:
第一,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冷戰結束後,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群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確立了以維護美國霸權為總目標的國家安全戰略,即霸權戰略。同時製定了三大具體目標,即維護美國及盟國的安全、擴展美國經濟和在世界推進美式民主。冷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圍繞這三大目標展開的。美利用冷戰後舊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確立這一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加緊全球戰略擴張,企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單極世界。通過第一次的海灣戰爭,美國打擊了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主導和控製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什政府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調整美國安全戰備和對外政策,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得勢,布什政府將維護國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擊恐怖主義成了第一要務,將反恐與防擴結合起來,為此出台了“布什主義”和“先發製人”理論。這次對伊拉克的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什心目中,這場戰爭關係到美國的當前和長遠安全,關係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準霸權地位。通過這場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走廊;還可以通過控製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和集團的戰略牽製這一箭雙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