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飛行器(1 / 3)

美國航天飛機的研製與發射成功,首次突破升力式返回和重複使用的技術,開創了多次重複使用的天地往返運輸係統的先河,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但是,研製航天飛機以減少發射費用的目的卻遠遠沒有兌現。航天飛機由於技術上、功能上過於複雜,運載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以及不能全部重複使用等原因,其單位有效載荷的發射費用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比一次性運載火箭還貴。所以,“挑戰者”號失事後,美國又不得不恢複原已下令停產的一次性運載火箭的生產,用以執行繁忙的商業發射任務。航天飛機隻用於以政治、軍事以及科學研究為目的航天活動。

20世紀90年代,航天飛機的一項主要任務是為建造“自由”號國際空間站運送部件。“自由”號空間站將化整為零,由航天飛機分17次運送到軌道上裝配。“自由”號建成後,航天飛機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空間站與地麵之間的往返運輸係統。

前蘇聯也悄悄地研製了一架“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軌道器的外形與美國航天飛機極其相似,用“能源”號大型運載火箭發射入軌。其用途是發射大型空間設施,維修和回收出故障的衛星以及作為未來大型空間站的天地往返運輸係統。

但“暴風雪”號僅在1988年進行過一次不載人的軌道飛行。原計劃的首次載人飛行巳遙遙無期。該航天飛機的現實意義恐怕僅在於打破美國對此的壟斷。

航天飛機的裏程碑

198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架由火箭發射上天的飛機在美國大西洋邊上的卡納維拉爾角升入太空,實現了人類長期以來的夢想。

這種飛機既可以在大氣層內滑翔,又可以由火箭幫助,飛到大氣層的邊緣,繞地球飛行。如果它想返回地球,隻需從繞地球環繞的軌道上下降,進入大氣層,滑翔著陸。與一般飛機相比,它沒有進氣道,因為它裝的不是渦輪發動機,而是火箭發動機。由於它要靠自己滑翔著陸,因此必須有一般飛機所具有的機翼和襟翼,還要有垂直尾翼和方向舵。

美國的航天飛機是目前世界上最昂貴、最複雜的飛行器,它的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反複使用,每一次飛行完畢,隻需全麵地檢查一下每個部件的情況,更換一部分部件後又可以重上藍天。而以前飛出大氣層的飛行器都無法重複使用,無論是運載火箭,還是宇宙飛船,因而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費是很大的,一般國家根本無法承擔頻繁發射的費用。

1986年1月28日,同樣是在美國的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美國人準備進行航天飛機的第10次飛行。“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萬眾注目之下,準備升空。這次航天飛機的飛行意義非同尋常,因為7位宇航員中有一位是普普通通的中學女教師麥考利夫。一位普通的人稍加訓練,便可以成為遨遊太空的宇航員,這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十分光明的前景,普通人環繞地球飛行的日子已為期不遠。然而,在“挑戰者”升空1分多鍾以後,發生了爆炸,巨大的爆炸聲響過之後,“挑成者”連同七位勇敢的宇航員化成了碎片,灑落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中。人們驚呆了,無法相信眼前的事實。

美國航天飛機的研製與發射成功,首次突破升力式返回和重複使用的技術,開創了多次重複使用的天地往返運輸係統的先河,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但是,研製航天飛機以減少發射費用的目的卻遠遠沒有兌現。航天飛機由於技術上、功能上過於複雜,運載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以及不能全部重複使用等原因,其單位有效載荷的發射費用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比一次性運載火箭還貴。所以,“挑戰者”號失事後,美國又不得不恢複原已下令停產的一次性運載火箭的生產,用以執行繁忙的商業發射任務。航天飛機隻用於以政治、軍事以及科學研究為目的航天活動。

20世紀90年代,航天飛機的一項主要任務是為建造“自由”號國際空間站運送部件。“自由”號空間站將化整為零,由航天飛機分17次運送到軌道上裝配。“自由”號建成後,航天飛機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空間站與地麵之間的往返運輸係統。

前蘇聯也悄悄地研製了一架“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軌道器的外形與美國航天飛機極其相似,用“能源”號大型運載火箭發射入軌。其用途是發射大型空間設施,維修和回收出故障的衛星以及作為未來大型空間站的天地往返運輸係統。

但“暴風雪”號僅在1988年進行過一次不載人的軌道飛行。原計劃的首次載人飛行巳遙遙無期。該航天飛機的現實意義恐怕僅在於打破美國對此的壟斷。

航天飛機的裏程碑

198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架由火箭發射上天的飛機在美國大西洋邊上的卡納維拉爾角升入太空,實現了人類長期以來的夢想。

這種飛機既可以在大氣層內滑翔,又可以由火箭幫助,飛到大氣層的邊緣,繞地球飛行。如果它想返回地球,隻需從繞地球環繞的軌道上下降,進入大氣層,滑翔著陸。與一般飛機相比,它沒有進氣道,因為它裝的不是渦輪發動機,而是火箭發動機。由於它要靠自己滑翔著陸,因此必須有一般飛機所具有的機翼和襟翼,還要有垂直尾翼和方向舵。

美國的航天飛機是目前世界上最昂貴、最複雜的飛行器,它的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反複使用,每一次飛行完畢,隻需全麵地檢查一下每個部件的情況,更換一部分部件後又可以重上藍天。而以前飛出大氣層的飛行器都無法重複使用,無論是運載火箭,還是宇宙飛船,因而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費是很大的,一般國家根本無法承擔頻繁發射的費用。

1986年1月28日,同樣是在美國的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美國人準備進行航天飛機的第10次飛行。“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萬眾注目之下,準備升空。這次航天飛機的飛行意義非同尋常,因為7位宇航員中有一位是普普通通的中學女教師麥考利夫。一位普通的人稍加訓練,便可以成為遨遊太空的宇航員,這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十分光明的前景,普通人環繞地球飛行的日子已為期不遠。然而,在“挑戰者”升空1分多鍾以後,發生了爆炸,巨大的爆炸聲響過之後,“挑成者”連同七位勇敢的宇航員化成了碎片,灑落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中。人們驚呆了,無法相信眼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