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相聲的起源(1 / 1)

相聲,是曲藝的一種。起源於北京,一般認為在清朝同治年間由民間笑話演變而成,以引人發笑給人愉快為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表演形式可分為單口相聲(一人表演)、對口相聲(二人表演)、群口相聲(三人以上)。過去主要用北京話說講,後來又出現了以當地方言為主要特點的“方言相聲”。

相聲形式簡單、表演活潑、諷刺性強而深得民心,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曲藝形式。“相聲”一詞的由來,理論界總結出“像生——象聲——相聲”的發展線索,而具體到相聲的形成和成長階段,正是從“象聲”向“相聲”過渡而最後定名為“相聲”的過程。

“象聲”又稱“隔壁相聲”,早在明代即已盛行,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有這樣的表述:圍設青綾好隱身,象聲一一妙於真。誰知眾口空嘈雜,絕技從無第二人。

清嘉慶初年印行的《燕台口號一百首》裏有“聽象聲”的記載:漫說南人辨北音,瞽兒詞調未分明。張來布幔藏身處,板凳安排聽象聲。

《紅樓夢》中,薛寶釵斥責薛蟠:“你不用做這些象生兒了!”這裏裏的“象生兒”一詞,泛指摹擬別人的言行。乾隆年間,蔣士銓《京師樂府詞》中有《聽象聲》一篇,這裏描寫的是兩個表演的“隔壁象聲”,“一人外立一中藏”。外立者不會口技,隻是幫助斂錢,有時也順口搭言,類似對口相聲的捧哏。“象生兒”可能是從“隔壁象聲”到對口相聲的過渡。

由摹擬口技的“象聲”演變成單口笑話,應是相聲的初始狀態。20世紀初,北京的相聲藝人在天橋“撂地”作藝,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學,就是學點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河裏鳧的,草窠裏蹦的,學點各地方言,橫豎嗓音以及各種小買賣的吆喝。”可見這裏還有明顯的口技痕跡。

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明場表演口技“明春”的藝人,有張昆山(百鳥張)、朱鳳山(人人樂)等。朱鳳山除一般摹擬以外,他所編演的帶有情節、人物的《五子鬧學》、《合家允樂》等,可以說已經從口技演變為相聲了。

此後,湯金澄於30年代末在西單商場“撂地”作藝,與張傑葬、高德明、戴少甫、緒德貴被譽為“笑林五傑”。湯金澄的表演既有摹擬各種聲音的口技,又有幽默詼諧的插科打諢,生動地體現了從“象聲”向“相聲”的過渡形態。至此,一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已逐步發展成為多種類型的單口相聲,乃至對口相聲、“群活”,綜合為一種藝術形體,從而完成了由“象聲”到“相聲”的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