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A所代表的張三家應得蘋果6斤,B所代表的王四家應得蘋果3斤。
老板損失了多少
A店鋪老板隻損失了100元錢。
A店鋪老板的氣惱在於,他認為自己損失的錢包括被買走的90元錢的東西,找出去的10元錢,賠償給B店鋪老板的100元錢。總共為200元錢。
B店鋪老板的安慰在於,他認為A店鋪老板從自己這裏拿了100元錢,除找給買東西的人10元外,還剩下90元。這次賠償自己100元錢,實際上隻損失了10元錢。
但他們的這種思考,都被表麵現象纏繞住了。我們還是從這次交易的各種關係入手分析。
A店鋪與買東西的人是買賣東西的交易關係,A店鋪與B店鋪老板是兌換零錢的關係,所以,他們之間分別是兩個對稱性關係。
首先,先看A店鋪老板與買東西的人之間的關係。這個人付了100元的假鈔,拿上90元的東西和10元零錢溜了。他實際上什麼也沒有支付。因此,在這次交易中,他受益了100元錢。由於“受益”與“損失”是相對應的,所以A店鋪老板損失了100元。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反對稱關係。
其次,再看A店鋪老板與B店鋪老板之間的關係。由於A店鋪老板最初給B店鋪老板的100元錢是假鈔,所以他如不給予賠償,就等於B店鋪老板損失100元,與此相對應,A店鋪老板受益100元。這也是一種反對稱關係。但由於在A店鋪老板與買東西的人之間所先已存在的反對稱關係,實際上A店鋪老板將自己的損失轉嫁給了B店鋪老板。由於發現假鈔及時,A店鋪老板還給B店鋪老板100元,這就等於是他從B店鋪老板那裏借了100元錢,而後又還回去100元錢。所以,A店鋪老板與B店鋪老板之間的反對稱關係已不複存在。在新的對稱性關係中,B店鋪老板無所謂損失,也無所謂受益。既然B店鋪老板沒有什麼損失與受益,作為對應的A店鋪老板也沒有什麼損失和受益。這是一種對稱關係。
至於B店鋪老板的安慰,其錯誤在於,在他的結算中,他隻分析了A店鋪老板10元錢的貨幣損失,忘記分析並綜合A店鋪老板90元錢的貨物損失了。
圍繞100元假鈔的全部問題到此為止,思維緊跟100元假鈔走的分析結果是,最終A店鋪老板損失100元。
大蘋果與小蘋果
賣蘋果的人之所以上當,是因為將局部成立的比例關係的傳遞性,當成了整體成立的比例關係的傳遞性,因而產生了計算錯覺。
將大蘋果與小蘋果搭配著賣,這種思考方法本身並沒有疑問。問題在於局部的比例關係向整體的比例關係發展過程中,有沒有自始至終的傳遞性?
實際上,某一事物,當它們的局部成立的比例關係向整體的比例關係發展推廣時,這種比例關係並非永遠是傳遞性的,有時可能是非傳遞性的,亦即:雖然aRb真,並且bRc真,但aRc真假不定。這就需要分析一下合理的比例關係到什麼程度為止。
所以,A所代表的張三家應得蘋果6斤,B所代表的王四家應得蘋果3斤。
老板損失了多少
A店鋪老板隻損失了100元錢。
A店鋪老板的氣惱在於,他認為自己損失的錢包括被買走的90元錢的東西,找出去的10元錢,賠償給B店鋪老板的100元錢。總共為200元錢。
B店鋪老板的安慰在於,他認為A店鋪老板從自己這裏拿了100元錢,除找給買東西的人10元外,還剩下90元。這次賠償自己100元錢,實際上隻損失了10元錢。
但他們的這種思考,都被表麵現象纏繞住了。我們還是從這次交易的各種關係入手分析。
A店鋪與買東西的人是買賣東西的交易關係,A店鋪與B店鋪老板是兌換零錢的關係,所以,他們之間分別是兩個對稱性關係。
首先,先看A店鋪老板與買東西的人之間的關係。這個人付了100元的假鈔,拿上90元的東西和10元零錢溜了。他實際上什麼也沒有支付。因此,在這次交易中,他受益了100元錢。由於“受益”與“損失”是相對應的,所以A店鋪老板損失了100元。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反對稱關係。
其次,再看A店鋪老板與B店鋪老板之間的關係。由於A店鋪老板最初給B店鋪老板的100元錢是假鈔,所以他如不給予賠償,就等於B店鋪老板損失100元,與此相對應,A店鋪老板受益100元。這也是一種反對稱關係。但由於在A店鋪老板與買東西的人之間所先已存在的反對稱關係,實際上A店鋪老板將自己的損失轉嫁給了B店鋪老板。由於發現假鈔及時,A店鋪老板還給B店鋪老板100元,這就等於是他從B店鋪老板那裏借了100元錢,而後又還回去100元錢。所以,A店鋪老板與B店鋪老板之間的反對稱關係已不複存在。在新的對稱性關係中,B店鋪老板無所謂損失,也無所謂受益。既然B店鋪老板沒有什麼損失與受益,作為對應的A店鋪老板也沒有什麼損失和受益。這是一種對稱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