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哲理,大多數人都認為它隻存在於高深的哲學領域,是唯有“大家”才能觸及和探討的話題。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很少有人去細細體味那些身邊小事帶給我們的啟迪,然而,隻要我們試著反問一下自己:有誰是從一開始就能成為“大家”,就能夠洞穿世事,做到萬物之理了然於胸的呢?所謂“大家”,他們隻是比我們更善於思考罷了。

其實,人類社會能夠從蠻荒漸入到文明的佳境,方方麵麵的進步都要歸結於人類的善於思考上。從遠古時代的“鑽木取火”到現代社會的“優勝劣汰”,這都是經過思考實踐才得出來的道理。但同樣是“生存”的道理,不停更迭的時代卻給後者賦予了比前者更多的含義:“鑽木取火”無非隻需考慮三個因素——木頭、人力和鑽木的工具;而“優勝劣汰”則取決於個人能力、學習方法、處事習慣、人際關係,甚至是個人性格等眾多因素,而這些因素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有它的竅門和智慧。“優勝劣汰”這一生存法則從某一方麵來說並不僅僅是為生存而定,也是為了生活,或者說為了生活得更好而定。

既然是生活哲理,那它就來源於生活,每一個在生活的風浪裏曆經沉浮的人都有權做出自己對哲理的詮釋。一次失敗的教訓,一回成功的經驗,一場誤會的釋懷,一份錯過的遺憾……隻要你學會捕捉這些微小的細節,隻要你用心體會這些微妙的情感,它們都可以成為你的哲理。

本書以影響人們生活最深最廣的幾個方麵為主題,分為做人篇、處事篇、職場篇、成功篇、禪理篇、愛情篇和幽默哲理篇七個章節,從最貼近生活的角度,為讀者朋友們講述了一個個發人深省、短小精悍的哲理故事,並在每一個故事的結尾都總結、闡釋了在為人處事中我們應當采取的方式、懷有的心態和知曉的道理,旨在警示讀者盡可能地避免重蹈覆轍,激勵讀者能夠以更加從容的姿態麵對生活中的困擾,教給讀者善於從小事中發掘真知的心得。

相信讀完此書,你一定會有醍醐灌頂之感,如果你能將所得所悟用來指導自己的生活,這將是我們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