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於魯昌平鄉陬邑。逝世後葬於曲阜北郊的泗水邊,即今日孔林。
據考證,孔子的祖先本是“成湯”後裔。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的勇士,他的原配夫人施氏未能為其生育出一個健康的兒子,因此,叔梁紇晚年休妻,再娶了年青的顏征在,顏征在即是孔子的母親。孔子三歲時,其父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日益貧寒,其母將其交由外公撫養、教育。孔子天資聰穎,又極為謙虛好學,故學識日進。到青年時,孔子已經以博學知名於世,並開始廣招收弟子,傳授《詩》、《書》、《禮》、《樂》等古代文化典籍。其後多年,孔子為求學布道而四處遊走。
孔子51歲時回到魯國做官,僅用短短數月,就使魯國內政外交等各方麵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孔子傑出的執政能力讓齊國倍感威脅,為了擠走孔子,齊國向魯國送上120匹良馬和80位女樂,使魯國國君和季桓子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身係民生的孔子自然無法對此表示認同,遂攜高足離魯,開始周遊列國。他先後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諸侯國,並曾在衛國、陳國停留了較長時間。然而,他始終沒有得到機會參與各國的政治活動,也沒有找到賢明的君主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一般隻是被供養起來裝點門麵而已,並多次備受冷遇與迫害。
孔子68歲時回到魯國,魯國新繼位的國君——魯哀公對他禮遇有加,但依舊沒有重用他。此時的孔子,已無心從政,隻專心於教授門徒及整理文化典籍,修訂六經。
孔子73歲時去世,眾多弟子為他守孝三年甚或更長時間。在守孝期間,眾弟子將孔子平時所講的話經過討論辯證,寫成流芳百世的《論語》。
孔子在世時,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去世後,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孔子的思想體係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的概念在《論語》中出現百次以上,它是讀者理解孔子思想的關鍵所在。“仁”的最簡單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想達到“仁”的標準,就必須“克己複禮”,通過對自己的克製和約束以提高道德水平,從而符合禮的要求。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不僅自己要在社會上取得自立,在事業上有所發展,還需要幫助別人做到這些。孔子的學生概括他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中體現出一種關懷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義精神。總的來說,孔子將“仁”看作道德的最高準則,也是道德的總體。
孔子的思想兼有博大與樸實、內在與超越的特點,可以為身在浮塵之世的人們,揭示出人生的真諦與世間萬物的內在“謎底”,使其能修其內,而安其外,在紛繁混亂的紅塵中擁有一份真正的淡定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