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他過去生命中的罪惡,托爾斯泰卻痛哭了:
“我感到身處地獄般的痛苦。回想起以往我一切的卑怯,這些回憶不離我的左右,我的生命被它們毒害了。通常人們總抱怨死後不能保存回憶。可這樣是多麼幸福啊!如果在另一個生命中,我還能回憶起我在此世所犯的所有罪惡,那將是怎樣的痛苦啊!……”
他不會像盧梭那樣寫他的《懺悔錄》,因為盧梭說過:“我認為有說出一切的權益,因為我感到我的善勝過惡。”托爾斯泰曾試著寫他的《回憶錄》,但還是放棄了。筆在他手中掉了下去,他不願將來人們讀了之後說:“原來人們認為那麼崇高的人隻是如此!他曾經何等的卑怯!至於我們,是上帝令我們成為這樣卑怯的。”
盧梭從未認識基督教信仰中的美麗、道德、貞潔,和使托爾斯泰具有憨直之風的謙虛。在鷺鷥島的銅像周圍,隱在盧梭之後的是一個日內瓦的聖皮埃爾,一個羅馬的加爾文。在托爾斯泰身上,我們卻看到了那些巡禮者,無邪的教徒,當他還是孩子時他們曾用天真的懺悔及眼淚感動過他。他和盧梭對於世界的奮戰產生了爭執,此外托爾斯泰在最後30年的生命中存在著另一種更甚於此的爭鬥,兩種最高的力量——真理與愛在他的心魂中爭鬥著。
真理是他的最高信仰,就是“這直透人心魂的目光”的深刻的光明滲透到你內心的灰色的眼珠中……
“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真理永遠是美的。它在我作品中成為女英雄,我用我整個心靈鍾愛著她。”
真理,是他生命的中樞,正如大海中的岩石一般。當一切都隨他兄弟的死而毀滅了的時候,剩下的就隻有真理了。……
但不久,這對於他“殘酷的真理”已不夠了。愛侵占了它的地位,這時童年時代的他正因此而活潑著,“他的靈魂的自然的境界”。1880年當他精神錯亂時,他並未舍下真理,而是把它推向了愛的境界。
愛是“生存的惟一意義”,當然,美也是這樣的。愛也是“力的基礎”。對曆經生活磨難而成熟的托爾斯泰來說,他的精髓是愛,《答神聖宗教會議書》、《戰爭與和平》的作者也是以愛作為其生命的精髓的。
中年時期,他所寫的傑作的惟一價值,就是愛深入於真理,他的寫實主義也因為它才得以同福樓拜式的寫實主義有所差別。福樓拜盡量讓自己不愛上他書中的人物。所以它的書總缺少光明,不管這是多麼偉大的態度!太陽的光明是完全不夠的,必須具備心的光明。托爾斯泰的寫實主義存在於每個生靈的內部,用他們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自身時,即使在最卑下的人中,他也能找到愛他的理由,我們感到我們與這惡人之間也存在著兄弟般的友誼。他用愛滲透了生命的根源。
為了他過去生命中的罪惡,托爾斯泰卻痛哭了:
“我感到身處地獄般的痛苦。回想起以往我一切的卑怯,這些回憶不離我的左右,我的生命被它們毒害了。通常人們總抱怨死後不能保存回憶。可這樣是多麼幸福啊!如果在另一個生命中,我還能回憶起我在此世所犯的所有罪惡,那將是怎樣的痛苦啊!……”
他不會像盧梭那樣寫他的《懺悔錄》,因為盧梭說過:“我認為有說出一切的權益,因為我感到我的善勝過惡。”托爾斯泰曾試著寫他的《回憶錄》,但還是放棄了。筆在他手中掉了下去,他不願將來人們讀了之後說:“原來人們認為那麼崇高的人隻是如此!他曾經何等的卑怯!至於我們,是上帝令我們成為這樣卑怯的。”
盧梭從未認識基督教信仰中的美麗、道德、貞潔,和使托爾斯泰具有憨直之風的謙虛。在鷺鷥島的銅像周圍,隱在盧梭之後的是一個日內瓦的聖皮埃爾,一個羅馬的加爾文。在托爾斯泰身上,我們卻看到了那些巡禮者,無邪的教徒,當他還是孩子時他們曾用天真的懺悔及眼淚感動過他。他和盧梭對於世界的奮戰產生了爭執,此外托爾斯泰在最後30年的生命中存在著另一種更甚於此的爭鬥,兩種最高的力量——真理與愛在他的心魂中爭鬥著。
真理是他的最高信仰,就是“這直透人心魂的目光”的深刻的光明滲透到你內心的灰色的眼珠中……
“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真理永遠是美的。它在我作品中成為女英雄,我用我整個心靈鍾愛著她。”
真理,是他生命的中樞,正如大海中的岩石一般。當一切都隨他兄弟的死而毀滅了的時候,剩下的就隻有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