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謎(1 / 3)

宇宙中最亮的X射線源之迷

1962年,人們發現了銀河係中最亮的X射線之一天蠍座X-1。它是在天蠍座方向發現的第一個這種天體。1960年,天文學家發現了與這個X射線相對應的光學天體,是一顆十三等的藍色的暗弱天體。這顆星有非常迅速的“閃爍”變化(即在閃光中,會發生短時間內突然光亮耀眼,而後逐漸趨於柔和的現象),輻射能量比太陽X射線能量大1億億倍。1975年,人們又證實它是個雙星係統,其中的伴星是顆白矮星或中子星。

X射線源是指宇宙中發射X射線的天體。1970年,世界上第一顆X射線衛星“烏呼魯”發射成功。從那以後,又發射了專門研究X射線的天文衛星,這類天體有的是星,有的卻並不是星,所以天文學稱“X射線源”,而不叫“X射線星”。大多數X射線源在銀河係內,還有一部分在銀河係外。銀河係內的X射線輻射,還來自黑洞。對於天蠍座X-1的全部情況還不甚了解。

月背之謎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衛星,由於月球繞軸自轉的周期與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相同,都是27.3天,所以幾十億年來,它總是以同一麵對著地球,人們隻能看到月貌的59%,它的背麵形態如何就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千古啞謎。直到1959年10月,前蘇聯的“月球”3號探測器拍得了月背的第一批照片,才使人類看到了月背的概貌。但是隨著觀測的深入,今天的月背之謎比過去更多,更複雜了。這主要是月背與月球正麵的顯著差異,令人迷惑不解。

月球背麵與正麵的最大差異是它的大陸性。在總共30來個月球“海洋”、“湖”、“沼”、“灣”等凹陷結構中,90%以上都在正麵,約占正半球麵積的一半。月背上完整的“海”隻有兩個,僅占背半球麵積的不足10%,月背其餘90%多的地方都是山地,山地的分布呈現出幾個巨大的同心圓結構,地形嚴重凹凸不平,起伏懸殊,這種地勢是正麵所沒有的。

另一怪事是月球的最長半徑和最短半徑都在月背。一般天文學書上說月球直徑3476千米或半徑1738千米,都是指平均值。實際上,月球半徑最大處比平均半徑長4千米,最小處比平均半徑短5千米,而且都在月背。

月球正、背之差的又一表現是月瘤都集中在正麵。月瘤也叫月質量瘤,是月球表麵重力比較大的地方。科學家們估計,在這些地方的月麵以下集中著比較多的高密度物質。此外,月球上還有些地方重力分布小於正常值。奇怪的是,月瘤所在的正異常區和重力偏小的反異常區都在正麵,而且發現了多處,月背上卻一處也沒有。

為什麼會造成月球正麵與背麵這些顯著的差異呢?科學界有種種不同見解。有人認為,當地球運轉到太陽與月亮之間,月亮上便發生了日全食(在地球上卻是月全食),日全食會形成月正麵巨大溫差,一次又一次溫度驟變造成了正背麵的差別。有人認為,是地球吸引月球而使月球發生像潮水漲落那樣的現象,即“固體潮”造成了正背麵的差別。但這些解釋都不大令人信服。多數人認為,應該從月球自身的結構和運動來說明月背之謎,但是今天還沒有一個好的說明。

宇宙中最亮的X射線源之迷

1962年,人們發現了銀河係中最亮的X射線之一天蠍座X-1。它是在天蠍座方向發現的第一個這種天體。1960年,天文學家發現了與這個X射線相對應的光學天體,是一顆十三等的藍色的暗弱天體。這顆星有非常迅速的“閃爍”變化(即在閃光中,會發生短時間內突然光亮耀眼,而後逐漸趨於柔和的現象),輻射能量比太陽X射線能量大1億億倍。1975年,人們又證實它是個雙星係統,其中的伴星是顆白矮星或中子星。

X射線源是指宇宙中發射X射線的天體。1970年,世界上第一顆X射線衛星“烏呼魯”發射成功。從那以後,又發射了專門研究X射線的天文衛星,這類天體有的是星,有的卻並不是星,所以天文學稱“X射線源”,而不叫“X射線星”。大多數X射線源在銀河係內,還有一部分在銀河係外。銀河係內的X射線輻射,還來自黑洞。對於天蠍座X-1的全部情況還不甚了解。

月背之謎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衛星,由於月球繞軸自轉的周期與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相同,都是27.3天,所以幾十億年來,它總是以同一麵對著地球,人們隻能看到月貌的59%,它的背麵形態如何就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千古啞謎。直到1959年10月,前蘇聯的“月球”3號探測器拍得了月背的第一批照片,才使人類看到了月背的概貌。但是隨著觀測的深入,今天的月背之謎比過去更多,更複雜了。這主要是月背與月球正麵的顯著差異,令人迷惑不解。

月球背麵與正麵的最大差異是它的大陸性。在總共30來個月球“海洋”、“湖”、“沼”、“灣”等凹陷結構中,90%以上都在正麵,約占正半球麵積的一半。月背上完整的“海”隻有兩個,僅占背半球麵積的不足10%,月背其餘90%多的地方都是山地,山地的分布呈現出幾個巨大的同心圓結構,地形嚴重凹凸不平,起伏懸殊,這種地勢是正麵所沒有的。

另一怪事是月球的最長半徑和最短半徑都在月背。一般天文學書上說月球直徑3476千米或半徑1738千米,都是指平均值。實際上,月球半徑最大處比平均半徑長4千米,最小處比平均半徑短5千米,而且都在月背。

月球正、背之差的又一表現是月瘤都集中在正麵。月瘤也叫月質量瘤,是月球表麵重力比較大的地方。科學家們估計,在這些地方的月麵以下集中著比較多的高密度物質。此外,月球上還有些地方重力分布小於正常值。奇怪的是,月瘤所在的正異常區和重力偏小的反異常區都在正麵,而且發現了多處,月背上卻一處也沒有。

為什麼會造成月球正麵與背麵這些顯著的差異呢?科學界有種種不同見解。有人認為,當地球運轉到太陽與月亮之間,月亮上便發生了日全食(在地球上卻是月全食),日全食會形成月正麵巨大溫差,一次又一次溫度驟變造成了正背麵的差別。有人認為,是地球吸引月球而使月球發生像潮水漲落那樣的現象,即“固體潮”造成了正背麵的差別。但這些解釋都不大令人信服。多數人認為,應該從月球自身的結構和運動來說明月背之謎,但是今天還沒有一個好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