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汪猷離開德國轉赴英國。在倫敦密特瑟克斯醫學院考陶爾生化研究所陶慈(E.C.Dodds)的研究室任客籍研究員,從事雌性激素類似物的化學合成研究。當時歐洲戰雲密布,我國正遭受日本法西斯鐵蹄的蹂躪。懷著振興祖國科學事業的強烈願望,汪猷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研究條件和物質生活,於1939年8月回國。在協和醫學院先後任講師、教授等職。除講課外,他的大部分時間繼續在吳憲指導下從事甾族性激素的化學研究,包括孕婦尿中甾三醇葡萄糖苷排泄量的測定和中藥當歸有效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等。他在與婦產科醫生合作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了懷雙胞胎的孕婦尿中甾二醇葡萄糖排泄量特別高。珍珠港事變之後,日本侵略軍於1942年1月占領協和醫學院,研究設備、資料和研究記錄、樣品全被日本侵略軍搜掠一空。教授、醫生、學生都被迫離開實驗室,離開醫學院。
生物化學家——洪國藩
洪國藩(1939.12—),分子生物學家,浙江寧波人。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畢業於複旦大學生物係,同年9月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曆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訪問學者、研究員,英國約翰研究所訪問教授,美國耶魯大學訪問教授,中國生化學會副理事長,《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常務編委,英國《DNA Sequence》雜誌編委、《Trends in Plant Sce》雜誌顧問編委,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聯合國人類基因組科學協調委員會委員,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學術上有創新精神,造詣較高。1978年發現梯度電場抵抗核酸分子擴散的效應。這一發現,導致了凝膠中DNA順序的可讀性增加30%以上;建立了高溫DNA測序體係;提出固氮菌中結瘤調控基因的調控模型;提出並發表構建水稻基因組物理圖的“快速、精確的BAC-指紋-錨標戰略”,並用此戰略領導完成了重疊群(tig)覆蓋率達92%、平均DNA片段分辨率高達120 kb的水稻基因組(12條染色體、4.3億核苷酸)物理圖。1979年在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做訪問學者時,創造性地提出並通過實驗建立DNA測序單鏈雙向測定法、緩衝液離子梯度法、非隨機測定法、35S-同位素測定法。這些方法分別提高或增加測試長度、分辨率、測試效率和準確性,其中有的方法引起科學界的轟動,被收入分子克隆及DNA測序叢書等國際經典書籍中為各國學者引用。1985~1987年,發現並首次克隆高溫酶,提出並完成DNA高溫酶測序法,解決DNA測序過程中二級發夾結構問題,此成果獲中科院1992年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出任國家攀登計劃“共生固氮體係中最佳固氮結瘤控製模型”首席科學家。在他的主持下,經11個研究所和大學的科學家5年共同努力,中國固氮研究躋入國際先進行列。他主編的《固氮及其在中國的研究》(英文版)由世界著名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並獲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1992年主持水稻基因研究,1994年建立水稻全部12條染色體的人工細菌染色體(ABC)全庫,1996年在世界上首次構建高分辨率水稻基因組物理全圖獲得成功。1997年1月國家科委、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公布了這一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為此,他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學術獎,此成果被全國和上海市評為1997年科技十大進展之首。他是上海市第九、十屆人大代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曾獲得首批“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上海市科技精英”稱號;被評為1997年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首屆“十大傑出職工”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1939年春,汪猷離開德國轉赴英國。在倫敦密特瑟克斯醫學院考陶爾生化研究所陶慈(E.C.Dodds)的研究室任客籍研究員,從事雌性激素類似物的化學合成研究。當時歐洲戰雲密布,我國正遭受日本法西斯鐵蹄的蹂躪。懷著振興祖國科學事業的強烈願望,汪猷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研究條件和物質生活,於1939年8月回國。在協和醫學院先後任講師、教授等職。除講課外,他的大部分時間繼續在吳憲指導下從事甾族性激素的化學研究,包括孕婦尿中甾三醇葡萄糖苷排泄量的測定和中藥當歸有效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等。他在與婦產科醫生合作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了懷雙胞胎的孕婦尿中甾二醇葡萄糖排泄量特別高。珍珠港事變之後,日本侵略軍於1942年1月占領協和醫學院,研究設備、資料和研究記錄、樣品全被日本侵略軍搜掠一空。教授、醫生、學生都被迫離開實驗室,離開醫學院。
生物化學家——洪國藩
洪國藩(1939.12—),分子生物學家,浙江寧波人。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畢業於複旦大學生物係,同年9月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曆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訪問學者、研究員,英國約翰研究所訪問教授,美國耶魯大學訪問教授,中國生化學會副理事長,《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常務編委,英國《DNA Sequence》雜誌編委、《Trends in Plant Sce》雜誌顧問編委,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聯合國人類基因組科學協調委員會委員,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學術上有創新精神,造詣較高。1978年發現梯度電場抵抗核酸分子擴散的效應。這一發現,導致了凝膠中DNA順序的可讀性增加30%以上;建立了高溫DNA測序體係;提出固氮菌中結瘤調控基因的調控模型;提出並發表構建水稻基因組物理圖的“快速、精確的BAC-指紋-錨標戰略”,並用此戰略領導完成了重疊群(tig)覆蓋率達92%、平均DNA片段分辨率高達120 kb的水稻基因組(12條染色體、4.3億核苷酸)物理圖。1979年在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做訪問學者時,創造性地提出並通過實驗建立DNA測序單鏈雙向測定法、緩衝液離子梯度法、非隨機測定法、35S-同位素測定法。這些方法分別提高或增加測試長度、分辨率、測試效率和準確性,其中有的方法引起科學界的轟動,被收入分子克隆及DNA測序叢書等國際經典書籍中為各國學者引用。1985~1987年,發現並首次克隆高溫酶,提出並完成DNA高溫酶測序法,解決DNA測序過程中二級發夾結構問題,此成果獲中科院1992年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出任國家攀登計劃“共生固氮體係中最佳固氮結瘤控製模型”首席科學家。在他的主持下,經11個研究所和大學的科學家5年共同努力,中國固氮研究躋入國際先進行列。他主編的《固氮及其在中國的研究》(英文版)由世界著名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並獲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1992年主持水稻基因研究,1994年建立水稻全部12條染色體的人工細菌染色體(ABC)全庫,1996年在世界上首次構建高分辨率水稻基因組物理全圖獲得成功。1997年1月國家科委、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公布了這一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為此,他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學術獎,此成果被全國和上海市評為1997年科技十大進展之首。他是上海市第九、十屆人大代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曾獲得首批“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上海市科技精英”稱號;被評為1997年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首屆“十大傑出職工”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