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來。青少年時期是人的心理與生理成長發展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充滿危機的時期。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性格的養成,一些精神疾病的發生,往往都是由於在這一時期心理不健康造成的。近年來,隨著我國各種社會矛盾增多,競爭壓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結構變化明顯,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也明顯增加。有關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約13%的小學生、15%的中學生、19%的高中生和23%的大學生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10%~30%的青少年存在著心理問題。我國15~35歲人群中,自殺行為已成為首位死因。青少年犯罪率也不斷上升。

因此,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當務之急。這既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需要,又是保證青少年正常學習和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經濟和諧穩定蓬勃發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理處於健康狀態,是其正常地生活,正常地發展的前提和保證。此外,心理健康教育還能促進學生的道德教育,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近年來,教育、心理學界越來越明確地意識到,個體的心理素質對其成功、成才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其影響作用之大甚至超越智力的因素。因此,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我們隻有及時地對青少年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才能從本質上促進學生的發展。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預防教育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課堂是進行團體輔導和谘詢的主要渠道。要創造條件,積極鼓勵學校采取多種形式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或輔導課),把它列入教育教學的目標和計劃中,將心理輔導向學科教學滲透。創新心理輔導課程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豐富心理課程教學內容,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心理問題,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學校應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來抓。心理健康教育應係列化、製度化、常態化。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寓心理教育於活動中,可通過主題班會、演講、手抄報、宣傳欄、校內廣播、閉路電視、心理谘詢、心理輔導專題講座等形式,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知識;還可通過文藝、體育活動,郊遊、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調節學生緊張的情緒,陶冶學生情操,增強自信,形成獨立、主動、果敢、自覺、樂觀、豁達、富於責任心和首創精神等良好的性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同時,有關部門要多組織開展麵向青少年學生的展覽會、遊園會、讀書會和各種文體賽事,增加活動的參與麵和受眾度。積極創造條件建設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動手實踐的大舞台。

本書主要著眼於提供一些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班會設計案例,供老師和學生在開展班會教育活動時參考和借鑒,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