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存:可燃冰在高於20℃的溫度下就會分解,壓強越大越穩定,也就是它的儲藏條件是底溫和高壓。常壓下不能穩定存在,而分解釋放出來的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它促使全球氣溫上升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10倍。因此儲存問題是可燃冰成為開發利用的一大瓶頸。

天然氣水合物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存在,這一點已得到廣大研究者的公 認。在地球上大約有27%的陸地是可以形成天然氣水合物的潛在地區,而在世界大洋水域中約有90%的麵積也屬這樣的潛在區域。已發現的天然氣水合物主要存在於北極地區的永久凍土區和世界範圍內的海底、陸坡、陸基及海溝中。由於采用的標準不同,不同機構對全世界天然氣水合物儲量的估計值差別很大。據潛在氣體聯合會(PGC,1981)估計,永久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為1.4×1013~3.4×1016立方米,包括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在內的資源總量為7.6×1018立方米。但是,大多數人認為儲存在汽水合物中的碳約是當前已探明的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中碳含量總和的2倍。由於天然氣水合物的非滲透性,常常可以作為其下層遊離天然氣的封蓋層。因而,加上汽水合物下層的遊離氣體量這種估計還可能會大些。如果能證明這些預計屬實的話,天然氣水合物將成為一種未來豐富的重要能源。

從化學結構來看,天然氣水合物是這樣構成的:由水分子搭成像籠子一樣的多麵體格架,以甲烷為主的氣體分子被包含在籠子格架中。不同的溫壓條件,具有不同的多麵體格架。

從物理性質來看,天然氣水合物的密度接近並稍低於冰的密度,剪切係數、電解常數和熱傳導率均低於冰。天然氣水合物的聲波傳播速度明顯高於含氣沉積物和飽和水沉積物,中子孔隙度低於飽和水沉積物,這些差別是物探方法識別天然氣水合物的理論基礎。此外,天然氣水合物的毛細管孔隙壓力較高。

僅僅是目前已探明的儲量,就比地球上石油的總儲量還大幾百倍。這些可然冰都蘊藏在全球各地的450米深的海床上,表麵看起來,很象幹冰,實際卻能燃燒。在美國東南沿海水下2700平方米麵積的水化物中,含有足夠供應美國70多年的可燃冰。其儲量預計是常規儲量的2.6倍,如果全部開發利用,可使用100年左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隊在藏北高原羌塘盆地開展的大規模地球物理勘探成果表明:繼塔裏木盆地後,西藏地區很有可能成為中國21世紀第二個石油資源戰略接替區。

可燃冰-中國的探測成果

中國從1997年開始組織開展對天然氣水合物的前期研究。1999年,國土資源部啟動了天然氣水合物的海上勘查,開展了18個航次的調查工作,發現中國南海北部陸坡存在非常有利的天然氣水合物賦存條件,並取得了一係列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明顯證據。

儲存:可燃冰在高於20℃的溫度下就會分解,壓強越大越穩定,也就是它的儲藏條件是底溫和高壓。常壓下不能穩定存在,而分解釋放出來的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它促使全球氣溫上升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10倍。因此儲存問題是可燃冰成為開發利用的一大瓶頸。

天然氣水合物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存在,這一點已得到廣大研究者的公 認。在地球上大約有27%的陸地是可以形成天然氣水合物的潛在地區,而在世界大洋水域中約有90%的麵積也屬這樣的潛在區域。已發現的天然氣水合物主要存在於北極地區的永久凍土區和世界範圍內的海底、陸坡、陸基及海溝中。由於采用的標準不同,不同機構對全世界天然氣水合物儲量的估計值差別很大。據潛在氣體聯合會(PGC,1981)估計,永久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為1.4×1013~3.4×1016立方米,包括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在內的資源總量為7.6×1018立方米。但是,大多數人認為儲存在汽水合物中的碳約是當前已探明的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中碳含量總和的2倍。由於天然氣水合物的非滲透性,常常可以作為其下層遊離天然氣的封蓋層。因而,加上汽水合物下層的遊離氣體量這種估計還可能會大些。如果能證明這些預計屬實的話,天然氣水合物將成為一種未來豐富的重要能源。

從化學結構來看,天然氣水合物是這樣構成的:由水分子搭成像籠子一樣的多麵體格架,以甲烷為主的氣體分子被包含在籠子格架中。不同的溫壓條件,具有不同的多麵體格架。

從物理性質來看,天然氣水合物的密度接近並稍低於冰的密度,剪切係數、電解常數和熱傳導率均低於冰。天然氣水合物的聲波傳播速度明顯高於含氣沉積物和飽和水沉積物,中子孔隙度低於飽和水沉積物,這些差別是物探方法識別天然氣水合物的理論基礎。此外,天然氣水合物的毛細管孔隙壓力較高。

僅僅是目前已探明的儲量,就比地球上石油的總儲量還大幾百倍。這些可然冰都蘊藏在全球各地的450米深的海床上,表麵看起來,很象幹冰,實際卻能燃燒。在美國東南沿海水下2700平方米麵積的水化物中,含有足夠供應美國70多年的可燃冰。其儲量預計是常規儲量的2.6倍,如果全部開發利用,可使用100年左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隊在藏北高原羌塘盆地開展的大規模地球物理勘探成果表明:繼塔裏木盆地後,西藏地區很有可能成為中國21世紀第二個石油資源戰略接替區。

可燃冰-中國的探測成果

中國從1997年開始組織開展對天然氣水合物的前期研究。1999年,國土資源部啟動了天然氣水合物的海上勘查,開展了18個航次的調查工作,發現中國南海北部陸坡存在非常有利的天然氣水合物賦存條件,並取得了一係列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明顯證據。

2003年12月底,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利用海底攝像技術在3000米深海底發現了灰白色團塊狀的沉積物質,分析認為,這種灰白色團塊狀物質是深部地層中的可燃冰分解後,甲烷氣體沿海底斷裂噴溢出海底後形成的。該結論得到國際可燃冰權威專家的認同。這一發現證實,中國南海北部海域有可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