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嶺南畫派及其代表人物(1 / 3)

第二節 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

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被稱為“嶺南三傑”,他們師出同源,信奉同一藝術原則,但各有創新,風格不一樣。高劍父也不希望學生學得跟他一樣,並聲稱這是沒有出息的表現。因此,他要求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當代嶺南畫派的主要代表為:在香港的趙少昂、楊善深和在廣州的黎雄才、關山月。其中趙少昂被譽為高奇峰以後最佳傳人。黎雄才、關山月都在美術院任教,弟子頗多。楊善深現在香港主持他開創的“喬風畫會”,傳授畫藝。他們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合作完成了百餘幅作品,每幅作品都凝聚著集體的智慧,體現了四位大師諧和默契、心照神交的深厚友情,可謂:“嶺南四家薈萃一堂,歎為觀止”。

關山月、黎雄才後一輩的畫家中,比較突出的有陳金章、梁世雄、林鏞、王玉玨等人,都是很有才華、成績斐然的中年畫家,從嶺南畫派發展的角度看,他們都有自己的創新和突破,而且有了比較成熟的個人風格。

一、高劍父

高劍父(1879~1951年),中國近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名倫,字劍父。1879年10月12日生於廣東省番禺縣,1951年6月22日卒於澳門。早年師事居廉。1903年赴澳門求學。1906年遊學日本,畢業於東京美術院。1908年歸國,主持廣爾同盟會,廣州起義中任聯軍總司令。辛亥革命後,從事美術教育,創辦春睡畫院、南中美術院,曆任廣東省工業學校、廣州市立藝專、南中美術院校長,中山大學、中央大學藝術係教授,廣東美術會會長。與陳樹人、高奇峰一起致力於中國畫改革,後人稱嶺南畫派。擅畫山水、花鳥、走獸,亦作人物畫,兼長書法。早期作品有《弱肉強食》、《秋風》、《東戰場的烈焰》等。現有作品《紅葉蒼鷹圖》藏廣東省博物館;《雨景圖》藏故宮博物院;《鳶尾蜻蜓》藏中國美術館。著有《印度藝術》、《中國現代的繪畫》、《藝術新路向》等。出版有畫集、畫冊多種。

高劍父自幼失去雙親,家境貧寒。少年時曾在族叔的藥店中做學徒。其族叔,能醫善畫,使高劍父從小對繪畫產生了興趣。14歲時經人介紹,隨居廉學畫。因聰穎敏悟,進步較快,深受居廉器重。一年後入黃埔水師學堂學習,不久因病輟學,仍回居廉門下研習繪畫。17歲時,轉入澳門格致書院(今嶺南大學前身),從法國傳教士麥拉學習素描。不久,返回廣州,在述善小學堂任圖畫教師,又從當時在兩廣優級師範任教的日本畫家山本梅崖處接觸到日本繪畫。通過與麥拉、山本的交往,使高劍父進一步開闊了眼界,接受了外國藝術的滋養,從而初步奠定了他改革傳統中國畫的誌向和決心。以後,他東渡日本,以求深造。初與廖仲愷、何香凝同住一處,以賣畫為生,並先後加入白馬會、太平洋畫會、水彩畫會等日本繪畫組織,研究東、西方繪畫。後畢業業於東京美術學校。1906年他參加了同盟會,任廣東同盟會會長,積極從事民主革命活動,並與陳樹人、高奇峰等人先後在廣州、上海創辦《時事畫報》、《真相畫報》及審美書館,宣傳革命主張,倡導美育,推行中國畫的革新運動。於是以高劍父為首的嶺南畫派,開始以嶄新的麵目活躍於畫壇。

第二節 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

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被稱為“嶺南三傑”,他們師出同源,信奉同一藝術原則,但各有創新,風格不一樣。高劍父也不希望學生學得跟他一樣,並聲稱這是沒有出息的表現。因此,他要求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當代嶺南畫派的主要代表為:在香港的趙少昂、楊善深和在廣州的黎雄才、關山月。其中趙少昂被譽為高奇峰以後最佳傳人。黎雄才、關山月都在美術院任教,弟子頗多。楊善深現在香港主持他開創的“喬風畫會”,傳授畫藝。他們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合作完成了百餘幅作品,每幅作品都凝聚著集體的智慧,體現了四位大師諧和默契、心照神交的深厚友情,可謂:“嶺南四家薈萃一堂,歎為觀止”。

關山月、黎雄才後一輩的畫家中,比較突出的有陳金章、梁世雄、林鏞、王玉玨等人,都是很有才華、成績斐然的中年畫家,從嶺南畫派發展的角度看,他們都有自己的創新和突破,而且有了比較成熟的個人風格。

一、高劍父

高劍父(1879~1951年),中國近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名倫,字劍父。1879年10月12日生於廣東省番禺縣,1951年6月22日卒於澳門。早年師事居廉。1903年赴澳門求學。1906年遊學日本,畢業於東京美術院。1908年歸國,主持廣爾同盟會,廣州起義中任聯軍總司令。辛亥革命後,從事美術教育,創辦春睡畫院、南中美術院,曆任廣東省工業學校、廣州市立藝專、南中美術院校長,中山大學、中央大學藝術係教授,廣東美術會會長。與陳樹人、高奇峰一起致力於中國畫改革,後人稱嶺南畫派。擅畫山水、花鳥、走獸,亦作人物畫,兼長書法。早期作品有《弱肉強食》、《秋風》、《東戰場的烈焰》等。現有作品《紅葉蒼鷹圖》藏廣東省博物館;《雨景圖》藏故宮博物院;《鳶尾蜻蜓》藏中國美術館。著有《印度藝術》、《中國現代的繪畫》、《藝術新路向》等。出版有畫集、畫冊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