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畫概論(1 / 3)

新中國成立以後,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及藝術教育的模式,對我國的文化藝術發展產生著直接的影響,中國畫自然不例外,“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生活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為政治服務,為人民服務”等,這些新思想規劃了中國畫的發展,社會的新生活為中國畫注入了新的血液,因此20世紀50、60年代出現了一批麵貌一新的好作品,《八女投江》堪稱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國畫的這種新繁榮中,同時也隱伏著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虛無主義傾向,忽視了中國畫自身的藝術規律。

改革開放以來,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明朗寬鬆的政治空間,使人們對中國畫的發展能夠多方位、多渠道地去自由探索。這幾年在理論上對中西文化的比較,對中國畫的發展取向所展開的熱烈討論,拓寬了中國畫的視野,有利於擺脫觀念意識上的羈絆。在中國畫的創作實踐中,不同地區的藝術風格,群體藝術觀念的體現,各種新材料新方法的探索,呈現著一派百花競開、自由爭鳴的新局麵,迎來了中國畫發展的春天。

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征。首先,中國畫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往往不像西洋畫一樣講究以形寫形、比例勻稱。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究焦點透視,也不強調自然界對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外物的肖似,而是講究“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從而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景觀,在觀察認識當中,也不自覺地與作者的審美情趣和社會意識相聯係,借景抒情,托物言誌,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其次,在藝術手法、藝術分科上,中國畫也有其獨特特征。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則是相對“工筆”而言,是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準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

再次,中國畫在構圖、透視方法、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麵,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麵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閾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麵。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複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視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