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0年,亞裏士多德在其所著《Problemata》一文中首次提到針孔鏡箱的原理。1839年,法國畫家達蓋爾(Daguerre)發明了銀版攝影法,同時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機。照相機的誕生是世界上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為人類留下永久的紀念,記載了鮮活的曆史。照相機的產生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進步。1888年,美國人喬治·伊斯曼(Gee Eastman)發明了將鹵化銀乳劑均勻塗布在明膠基片上的新型感光材料——膠卷。這一發明,為相機的小型化和民用化掀開了新的篇章。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Barnaclc)為測試電影膠片的感光度而試製了一台小型相機——菜卡U型,這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35mm膠片的相機。變焦距鏡頭是美國紐約州朱瑪公司的白克博士於1945年發明的。1976年,美國柯達公司向公眾宣布新型的柯達一步法膠片和照相機研製成功。後來,照相機來到了人們的生活中,為整個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無窮的快樂。1981年,日本發布了全球第一款用磁記錄方式的電子靜物照相機樣品。全新的照相係統——把光信號變為電子信號的CCD和磁盤紀錄方式,打破了傳統攝影係統的壟斷,這就是數碼相機的最早雛形。然而,20世紀80年代中期,數碼相機還無法獲得接近於傳統相機的拍攝效果。幾年間,廠商們一直在30萬像素的水平上艱難地徘徊,直到1988年由佳能公司生產的60萬像素,機型為RC-760的機器問世,才打破數碼相機30萬像素的尷尬局麵。這台使用了2br3英寸(1英寸≈2.54cm)60萬像素CCD的數碼相機,外觀在今天看來略顯呆板,不過在那個年代的售價,卻比今天的一輛小轎車還要高昂。
1990年,日本柯達公司推出了DCS100電子相機,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並把這一模式確定為業內的標準模式。對於專業攝影師們來說,如果一台新機器有他們熟悉的機身和操控模式,上手無疑會變得更加簡單。然而,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並未給它配備內置存儲器,隻能連同一個笨重的外置存儲單元(DSU)使用。經過兩年不懈地努力,柯達公司終於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後續機型DCS200,終於擺脫了DSU的累贅,存儲器被安置在了機身內部。但在當時,數碼相機還屬於高檔消費品,進入普通消費者的家庭似乎遙不可及。早期的數碼產品,無不沿用了原來傳統相機的膠片機身,難免讓人產生乏味的感覺。1995年,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推出了全新設計的E2br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傳統機身,采用了一體化設計風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它最特別之處在於采用了尼康新開發的ROS光學係統,通過一組光學元件將光線投射到麵積小於35mm膠片的CCD上。但這台數碼相機的分辨率僅有130萬像素,遠遠低於同時代柯達DCS460所擁有的600萬像素,成像質量受到了較大影響。直至四年後,尼康公司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D1。這款數碼單反機所采用的機身是在傳統相機F5基礎上經過改裝完成的,依然保持了極具魅力的專業氣質。它內置274萬像素CCD,ISO感光度200-1600,采用CF卡brIBM微硬盤作為存儲介質,支持的文件格式包括JPEG、TIFF、RAW三種。並憑借遠低於柯達DCS係列相機的售價開創了數碼單反民用化的新時代。但在當時售價為幾千美元的高科技產品,仍使大部分中、低層消費者不敢問津。長期以來,在像素分辨率爭奪的同時,廠商們在拍攝速度上的競爭同樣如火如荼。為了徹底超越尼康D1所創造的神話,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專用於快速拍攝用途的EOS 1D,從而在速度和技術指標上全麵壓過了尼康D1,成就了DC產業新一代傳奇。這款數碼單反擁有400萬像素分辨率,ISO感光度100-1600,同樣采用了CF卡brIBM微硬盤作為存儲介質。當時的售價與尼康D1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