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工筆人物畫家如劉淩滄先生等,在工筆人物畫遭到歧視和冷落的情況下,長期以來自甘寂寞,矢誌不渝地進行工筆人物畫創作,而且他們還為複興和發展工筆人物畫奔走呼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後來又成立了當代工筆畫學會,凝聚了全國工筆畫的創作力量,舉行了3次工筆畫大展,得到美術界普遍好評。正如一位名人所說:“目前工筆畫已走出了低穀,看到了燦爛的前景。”但要達到像百餘年來所形成的以虛穀、趙之謙、蒲華、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大師為代表的寫意花鳥畫的高峰,還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努力。
走工筆畫這條藝術之路,雖然寂寞、艱辛,但卻充滿了無限希望。當前形勢對複興和發展工筆人物畫是極為有利的。
人們的世界觀和審美觀正隨著時代飛快的發展起著劇烈的變化。重水墨寫意,貶工筆重彩的封建士大夫偏見已愈來愈沒有市場了。本來就紮根於民族土壤之中、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雅俗共賞的工筆人物畫在新時代的陽光雨露下,必將進一步顯示其生機活力,綻放出美麗的花朵。目前,中國畫正麵臨著如何民族化和現代化的問題。對民族傳統的再發現,大力開掘傳統遺產中對今天創新有用的東西,是走向民族化、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工筆人物畫有著極為豐富和精湛的傳統遺產,在這方麵有很大的餘地。近十餘年來,色彩絢麗強烈的西方近現代繪畫以及和中國工筆畫有不少貼近、相通之處的東方美術大量輸入,也為工筆人物畫的創新提供了有利借鑒。相信隻要大家都有複興和發展工筆人物畫的曆史使命感,站在時代高度,廣采博收,勇於探索,善於發揚工筆人物畫的優勢,工筆人物畫高峰到來的時間是不會太遠的。
一、工筆畫是寫意、傳神的藝術
中國畫和傳統戲曲、雕塑、民間玩具一樣有一個共同的民族藝術的遺傳基因——寫意傳神。工筆畫注重形式,但也逃脫不了意象造型的觀念。這種“意象”的造型觀強調主觀的表現,但對於中國工筆畫來說,“形”則具有更為獨立的意義,輕視了“形”的價值就失去了它的藝術語言的特色。幾十年來,中國工筆人物畫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麵有了很大的突破,成績應該充分肯定,但也存在著一種偏向:即是以直觀的模擬自然物象為能事,刻意求似(隻求外形肖似,忽視神韻意趣的表達),刻意求全(要求立體感、質量感、空間距離感一應俱全),刻意求細(細部曆曆俱足,缺乏概括)。這是建國初期改革中國人物畫的過程中,吸收俄羅斯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而未能擺脫西方傳統美學觀念的束縛所造成的後遺症。近幾年來,又出現了生搬硬套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現象,實際上也是前一種傾向的繼續,後果是使作品失去了民族特色和藝術個性,導致模式化和概念化。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對“寫意傳神”這個民族藝術的審美特征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認識。中國藝術注重表現人的主體精神,這種精神被稱為“意”或“心”,故有“寫意”、“寫心”、“寫情”之說,所以工筆畫的“形”與“意”是手段與目的的關係。把主觀的“情”、意象的“形”、表現的“線”三者完善地結合起來,才是中國工筆畫所追求的境界。線、形、意達到完美的統一,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正確處理好三者的關係,是把握中國工筆畫精神的關鍵所在。
老一輩的工筆人物畫家如劉淩滄先生等,在工筆人物畫遭到歧視和冷落的情況下,長期以來自甘寂寞,矢誌不渝地進行工筆人物畫創作,而且他們還為複興和發展工筆人物畫奔走呼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後來又成立了當代工筆畫學會,凝聚了全國工筆畫的創作力量,舉行了3次工筆畫大展,得到美術界普遍好評。正如一位名人所說:“目前工筆畫已走出了低穀,看到了燦爛的前景。”但要達到像百餘年來所形成的以虛穀、趙之謙、蒲華、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大師為代表的寫意花鳥畫的高峰,還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努力。
走工筆畫這條藝術之路,雖然寂寞、艱辛,但卻充滿了無限希望。當前形勢對複興和發展工筆人物畫是極為有利的。
人們的世界觀和審美觀正隨著時代飛快的發展起著劇烈的變化。重水墨寫意,貶工筆重彩的封建士大夫偏見已愈來愈沒有市場了。本來就紮根於民族土壤之中、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雅俗共賞的工筆人物畫在新時代的陽光雨露下,必將進一步顯示其生機活力,綻放出美麗的花朵。目前,中國畫正麵臨著如何民族化和現代化的問題。對民族傳統的再發現,大力開掘傳統遺產中對今天創新有用的東西,是走向民族化、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工筆人物畫有著極為豐富和精湛的傳統遺產,在這方麵有很大的餘地。近十餘年來,色彩絢麗強烈的西方近現代繪畫以及和中國工筆畫有不少貼近、相通之處的東方美術大量輸入,也為工筆人物畫的創新提供了有利借鑒。相信隻要大家都有複興和發展工筆人物畫的曆史使命感,站在時代高度,廣采博收,勇於探索,善於發揚工筆人物畫的優勢,工筆人物畫高峰到來的時間是不會太遠的。
一、工筆畫是寫意、傳神的藝術
中國畫和傳統戲曲、雕塑、民間玩具一樣有一個共同的民族藝術的遺傳基因——寫意傳神。工筆畫注重形式,但也逃脫不了意象造型的觀念。這種“意象”的造型觀強調主觀的表現,但對於中國工筆畫來說,“形”則具有更為獨立的意義,輕視了“形”的價值就失去了它的藝術語言的特色。幾十年來,中國工筆人物畫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麵有了很大的突破,成績應該充分肯定,但也存在著一種偏向:即是以直觀的模擬自然物象為能事,刻意求似(隻求外形肖似,忽視神韻意趣的表達),刻意求全(要求立體感、質量感、空間距離感一應俱全),刻意求細(細部曆曆俱足,缺乏概括)。這是建國初期改革中國人物畫的過程中,吸收俄羅斯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而未能擺脫西方傳統美學觀念的束縛所造成的後遺症。近幾年來,又出現了生搬硬套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現象,實際上也是前一種傾向的繼續,後果是使作品失去了民族特色和藝術個性,導致模式化和概念化。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對“寫意傳神”這個民族藝術的審美特征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認識。中國藝術注重表現人的主體精神,這種精神被稱為“意”或“心”,故有“寫意”、“寫心”、“寫情”之說,所以工筆畫的“形”與“意”是手段與目的的關係。把主觀的“情”、意象的“形”、表現的“線”三者完善地結合起來,才是中國工筆畫所追求的境界。線、形、意達到完美的統一,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正確處理好三者的關係,是把握中國工筆畫精神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