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
壁紙刀
半透明紙或塑料袋
黑墨水
毛筆
Process 遊戲步驟
(1)用刀從羽毛球筒上剪下一節長約8厘米的小筒,用剪刀將邊緣修整好;
(2)用錐子在黑色筒蓋正中心紮出一個直徑大約2毫米的圓孔(盡可能圓),然後將其蓋到短筒的一端;
(3)用黑墨水將長、短兩個筒內部塗黑;
(4)用剪刀從半透明紙或塑料袋上剪下一塊比筒直徑大約2厘米的圓片,將圓片蒙在短筒沒有筒蓋的一端,盡量使紙麵平整,然後用膠帶將它粘在紙筒上;
(5)將長筒與短筒蒙有紙的一端對接,用膠帶將它們接成一個長筒。
玩法: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裏,順著陽光照射的方向把有孔的一端對著周圍景物,從筒的另一端向筒內看,你看到了什麼?
現象:在半透明紙麵上有景物倒立的像。如果能夠在暗室裏操作,我們把半透明紙改用感光膠片,用手堵住前麵的小孔和後麵的筒口,把它拿到室外同樣將小孔對準周圍景物不動,然後放開堵住小孔的手幾秒鍾再將小孔堵住回到暗室,用加工照相底片的方法加工就可以獲得景物的照相底片。
Physibsp;物理原理
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外部景物反射到小孔的太陽光經過小孔照射到半透明紙上,從外到內會發生左右、上下顛倒,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像倒立的原因。在陽光很好的日子裏,樹蔭下會出現許多圓形小亮斑,這些小亮斑實際是太陽光通過樹葉間形成的小孔在地麵所成的太陽的像。我國曾經有人在長城上將烽火台的通道和窗口全部堵住,隻在其一側開一小孔使外麵的景色能過小孔成像在對麵的牆壁上,他在牆壁上掛一畫布描繪祖國的美好景色。
想一想
根據光的直線傳播規律證明像長和物長之比等於像和物分別距小孔屏的距離之比。
超級鏈接
光的直線傳播性質,在我國古代天文曆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們的祖先製造了圭表和日晷,測量日影的長短和方位,以確定時間、冬至點、夏至點。
日晷是一個圓形的石板,南高北低地安置在一塊方形的大理石柱上,一根細鐵棒垂直貫穿石板的圓心。石板正反麵都有刻度,可以向它問取可靠的時間。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
計量時間,就是要尋找一種標準的運動過程,作為度量別的運動快慢的標準。這樣的標準運動過程應是盡量均勻和持續不斷的。根據計量精度的不同,均勻滴下的水滴、緩慢燃燒的香、從鬥中漏下的沙,原子的衰變等等,都可被用作計量時間的標準運動。地球日夜不停的自轉,作為地球上的觀察者,我們看到太陽日複一日的東升西落;地球還繞太陽公轉,我們感覺到年複一年四時的變化。反映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太陽視運動,很早就被人們用作計量時間的標準運動之一。由於太陽太過明亮,人們就通過觀察太陽投射物體的影子的移動來計量時間。
剪刀
壁紙刀
半透明紙或塑料袋
黑墨水
毛筆
Process 遊戲步驟
(1)用刀從羽毛球筒上剪下一節長約8厘米的小筒,用剪刀將邊緣修整好;
(2)用錐子在黑色筒蓋正中心紮出一個直徑大約2毫米的圓孔(盡可能圓),然後將其蓋到短筒的一端;
(3)用黑墨水將長、短兩個筒內部塗黑;
(4)用剪刀從半透明紙或塑料袋上剪下一塊比筒直徑大約2厘米的圓片,將圓片蒙在短筒沒有筒蓋的一端,盡量使紙麵平整,然後用膠帶將它粘在紙筒上;
(5)將長筒與短筒蒙有紙的一端對接,用膠帶將它們接成一個長筒。
玩法: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裏,順著陽光照射的方向把有孔的一端對著周圍景物,從筒的另一端向筒內看,你看到了什麼?
現象:在半透明紙麵上有景物倒立的像。如果能夠在暗室裏操作,我們把半透明紙改用感光膠片,用手堵住前麵的小孔和後麵的筒口,把它拿到室外同樣將小孔對準周圍景物不動,然後放開堵住小孔的手幾秒鍾再將小孔堵住回到暗室,用加工照相底片的方法加工就可以獲得景物的照相底片。
Physibsp;物理原理
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外部景物反射到小孔的太陽光經過小孔照射到半透明紙上,從外到內會發生左右、上下顛倒,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像倒立的原因。在陽光很好的日子裏,樹蔭下會出現許多圓形小亮斑,這些小亮斑實際是太陽光通過樹葉間形成的小孔在地麵所成的太陽的像。我國曾經有人在長城上將烽火台的通道和窗口全部堵住,隻在其一側開一小孔使外麵的景色能過小孔成像在對麵的牆壁上,他在牆壁上掛一畫布描繪祖國的美好景色。
想一想
根據光的直線傳播規律證明像長和物長之比等於像和物分別距小孔屏的距離之比。
超級鏈接
光的直線傳播性質,在我國古代天文曆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們的祖先製造了圭表和日晷,測量日影的長短和方位,以確定時間、冬至點、夏至點。
日晷是一個圓形的石板,南高北低地安置在一塊方形的大理石柱上,一根細鐵棒垂直貫穿石板的圓心。石板正反麵都有刻度,可以向它問取可靠的時間。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
計量時間,就是要尋找一種標準的運動過程,作為度量別的運動快慢的標準。這樣的標準運動過程應是盡量均勻和持續不斷的。根據計量精度的不同,均勻滴下的水滴、緩慢燃燒的香、從鬥中漏下的沙,原子的衰變等等,都可被用作計量時間的標準運動。地球日夜不停的自轉,作為地球上的觀察者,我們看到太陽日複一日的東升西落;地球還繞太陽公轉,我們感覺到年複一年四時的變化。反映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太陽視運動,很早就被人們用作計量時間的標準運動之一。由於太陽太過明亮,人們就通過觀察太陽投射物體的影子的移動來計量時間。
日晷上固定著的細鐵棒就相當於指針,它所投射的日影在長度和方向上都會發生變化,就可以通過觀測投影的方向來計時。中國傳統的赤道式日晷就是通過指針投影方向的均勻變化來指示時間的,清順治元年湯若望曾向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皇帝敬獻了一件“新法地平日晷”,則采用了17世紀歐洲盛行的地平式裝置原理,並在刻度上將中國傳統的一日百刻和等分刻度法,改為一日96刻度,並以不等分形式標注時刻線,使用時利用指南針定南北,將晷針直立,通過晷針投在晷麵上的日影位置,即可得到時刻及當日所處的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