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畫筆畫水彩時有兩種上色方法,一種是大片的塗抹,另一種以筆觸個別的處理。色彩連續延伸成為很大的區域,其中並無白色畫紙暴露出來,這就是大片塗抹。而筆觸則受畫筆的限製,色彩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以破碎的方式處理(白色紙麵在色彩中間雜出現)。

做均勻塗抹練習時,先在畫紙上畫個約6英寸×9英寸的長方形,在調色盤上調些顏料,顏料量不要太少,最好能產生如圖所示那麼深的暗色調,所加的水也不能太少,起碼要使所調出來的色彩足夠蓋住6英寸×9英寸的範圍而有餘才行,多練習幾次以後,就不會調得過多或過少了。

現在,以半英寸的扁筆沾滿顏料,從長方形的左上角往右畫,不必去注意每條線間是否有空隙,此一階段主要在於練習以輕快的筆觸來平塗。這時,多餘的顏料會由於畫麵的傾斜而流到每條筆觸的下緣,以重疊的筆觸由左到右再刷過一遍,便可使整個區域顯得很均勻了。注意保持畫麵的濕度,太幹或太濕都不適宜。如果方法正確,所畫的長方形在幹了之後會顯得均勻光滑。

接著要做的是濃淡變化的塗抹練習,先做從亮到暗的,再做從暗到亮的。這種濃淡變化的效果主要的原則是每一筆觸按一定的比例增加或減少與水混合的顏料。從清水開始,每次加進少量的顏料,在每兩個筆觸間所加進的顏料其數量之多少直接會影響到濃淡的變化速率。相反,從暗到亮的練習,以一種暗色調開始,每畫一次之後就加進一滴水,到最後可能已無顏料存在了。經常不斷的練習,就會掌握這種變化的經驗和技巧了。

學習如何控製筆觸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將畫筆沾滿色彩,慢慢地在畫麵上畫過,那麼就可獲得完整的筆觸了;如果畫得很快,那就可能造成破碎的筆觸了;若將畫筆與畫麵所形成的角度加以變化,並做各種彎曲的移動,那麼就會獲得各種不同寬度的筆觸了;如果用扁筆的側邊來畫,您就可以獲得相當細的線條。

所謂“幹刷筆觸”可以用各種畫筆以幾種方式達成。用相當濕的色彩在粗糙的畫紙上又輕又快地刷過,如此便可在色彩中留下一些小白點,形成閃閃生輝的效果。

這些基本的筆法需要練習、練習、再練習,直到完全純熟為止,這是需要花點時間的,沒有人一開始就能畫得很好。

第四節 水彩畫的技法

在有關水彩畫創作的書中,技法是談得最多的話題。在水彩畫中技法一般指畫法及製作方法,包含著繪畫經驗與技巧,同時技法也包括特殊技法,即是對筆、紙、顏料、水等方麵特性的挖掘和拓展。特殊技法甚至包括了對於其他材料和媒介應用。水彩畫家對技法作出種種的嚐試和努力,豐富了水彩畫的語言,使水彩園地繁華似錦。

本節的目的就是要使更多的人了解在水彩這小小的媒材範圍內,會有無數種表現方法,在此概括性地提供一些選擇,使其了解一種媒材多種發揮的可能性,這將會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功效。

一、渲開法

這種技法對水彩畫家而言,可能是種令人討厭的情況,但也可能是令人驚喜的效果。假使你在未幹的顏色上,再加一些顏色上去,那麼新的顏料將滲入原先舊有的顏色中,造成奇形怪狀,或鋸齒狀邊線的色塊——有時我們稱它作“花椰菜”。但這種情況並不時常發生,吸水力較強或質地較粗糙的紙張,無法像光滑的紙那樣容易達成這種效果,但憑借技術的演練,可以完全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對於“渲開”造成邊線的情況,是完全沒有補救方法的,除非將這整個部分洗掉再重新開始。然而,水彩畫家們在使用這種技法時,是十分謹慎的,不管所用範圍的大小,因為它所能達成的效果與傳統的筆法是截然不同的。舉例來說,近似實景的水中倒影,在仍舊潮濕的部分加上顏色或水,用此法即很容易將這類景物表現出來。顏料或水會往外,使得流動的色彩自然地形成不規則的輪廓線,就如同水中倒影一般。

必須經過實際操作,才能確切地判定第一筆會有多濕或多幹,但可以作為參考的是,如果第一筆上仍有水的光澤,那麼就太濕了,再加下去的顏色就會溶在一起,而不會渲開造成邊線。這種技法我們就稱作濕中濕(Wet-i)。

二、濕中濕

這個技法就和它的名稱所指的一樣,在先前的顏色未幹前,就上新的顏色,讓兩個顏色能融合在一起,不會有清晰邊線產生,顏色柔和,變化不明顯。這個技法雖然有點不好控製,但相當值得去嚐試。任何一種水溶性顏料都可用在“濕中濕”技法中,但若使用壓克為顏料的話可加入緩幹劑(retarding medium),延長顏料濕潤的時間。

首先,要把畫紙先用水打濕,要再未幹前就趕快作畫。由於紙張打濕後容易變皺,所以一定要先將畫紙裱好(除非紙的磅數很高,超過200磅,才不用先裱);然後,你必須很快地作畫。可是,當所有的顏色都很濕潤時,它們無法完全溶在一起,反而會有些渲開。將濕彩塗在另外一筆濕彩上時,就像把小石子丟入水中一樣,新的濕彩中的水分會使先前的顏色渲開。

如果整幅畫都采用濕中濕技法,最大的缺點就是畫麵看起來會相當鬆散,沒有形體感。因此當掌握了濕中濕所能呈現的效果後,等整張畫幹,再好好地觀察、審視,決定哪些部分需要再強調,讓形體較為清楚,使畫麵不會鬆散。

三、混色法

這種技法是要達成顏色或調子間的漸層變化。對水溶性顏料而言,它比油溶性顏料更需要處理的技巧,因為它們很快就幹了,但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能夠解決這種情況,達到混色的效果。其中之一即濕中濕(Wet-i),保持整個區域的潮濕,使顏色能彼此交流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