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病毒一詞的涵義可以是:指那些在化學組成和增殖方式是獨具特點的,隻能在宿主細胞內進行複製的微生物或遺傳單位。它的特點是:隻含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不含有功能性核糖體或其他細胞器;RNA病毒,全部遺傳信息都在RNA上編碼,這種情況在生物學上是獨特的;體積比細菌小得多,僅含有少數幾種酶類;不能在無生命的培養基中增殖,必須依賴宿主細胞的代謝係統複製自身核酸,合成蛋白質並裝配成完整的病毒顆粒,或稱病毒體(完整的病毒顆粒是指成熟的病毒個體)。
由於病毒的結構和組分簡單,有些病毒又易於培養和定量,因此從20世紀40年代後,病毒始終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材料。
病毒的曆史
關於病毒所導致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3個世紀的印度和中國就有了關於天花的記錄。但直到19世紀末,病毒才開始逐漸得以發現和鑒定。1884年,法國微生物學家查理斯·尚柏朗發明了一種細菌無法濾過的過濾器(Chamberland燭形濾器,其濾孔孔徑小於細菌的大小),他利用這一過濾器就可以將液體中存在的細菌除去。1892年,俄國生物學家伊凡諾夫斯基在研究煙草花葉病時發現,將感染了花葉病的煙草葉的提取液用燭形濾器過濾後,依然能夠感染其他煙草。於是他提出這種感染性物質可能是細菌所分泌的一種毒素,但他並未深入研究下去。當時,人們認為所有的感染性物質都能夠被過濾除去並且能夠在培養基中生長,這也是疾病的細菌理論的一部分。1899年,荷蘭微生物學家馬丁烏斯·貝傑林克重複了伊凡諾夫斯基的實驗,並相信這是一種新的感染性物質。他還觀察到這種病原隻在分裂細胞中複製,由於他的實驗沒有顯示這種病原的顆粒形態,因此他稱之為tagiumvivumfluidum(可溶的活菌),並進一步命名為virus(病毒)。貝傑林克認為病毒是以液態形式存在的(但這一看法後來被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推翻,他證明了病毒是顆粒狀的)。同樣在1899年,弗裏德裏希·洛夫勒和弗蘭克發現患口蹄疫動物淋巴液中含有能通過濾器的感染性物質,由於經過了高度的稀釋,排除了其為毒素的可能性;他們推論這種感染性物質能夠自我複製。
在19世紀末,病毒的特性被認為是感染性、可濾過性和需要活的宿主,也就意味著病毒隻能在動物或植物體內生長。1906年,哈裏森發明了在淋巴液中進行組織生長的方法;接著在1913年,斯坦哈特、李斯列和蘭伯特利用這一方法在豚鼠角膜組織中成功培養了牛痘苗病毒,突破了病毒需要體內生長的限製。1928年,H·B·梅特蘭和M·C·梅特蘭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他們利用切碎的母雞腎髒的懸液對牛痘苗病毒進行了培養。他們的方法在20世紀50年代得以廣泛應用於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的大規模生產。
目前,病毒一詞的涵義可以是:指那些在化學組成和增殖方式是獨具特點的,隻能在宿主細胞內進行複製的微生物或遺傳單位。它的特點是:隻含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不含有功能性核糖體或其他細胞器;RNA病毒,全部遺傳信息都在RNA上編碼,這種情況在生物學上是獨特的;體積比細菌小得多,僅含有少數幾種酶類;不能在無生命的培養基中增殖,必須依賴宿主細胞的代謝係統複製自身核酸,合成蛋白質並裝配成完整的病毒顆粒,或稱病毒體(完整的病毒顆粒是指成熟的病毒個體)。
由於病毒的結構和組分簡單,有些病毒又易於培養和定量,因此從20世紀40年代後,病毒始終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材料。
病毒的曆史
關於病毒所導致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3個世紀的印度和中國就有了關於天花的記錄。但直到19世紀末,病毒才開始逐漸得以發現和鑒定。1884年,法國微生物學家查理斯·尚柏朗發明了一種細菌無法濾過的過濾器(Chamberland燭形濾器,其濾孔孔徑小於細菌的大小),他利用這一過濾器就可以將液體中存在的細菌除去。1892年,俄國生物學家伊凡諾夫斯基在研究煙草花葉病時發現,將感染了花葉病的煙草葉的提取液用燭形濾器過濾後,依然能夠感染其他煙草。於是他提出這種感染性物質可能是細菌所分泌的一種毒素,但他並未深入研究下去。當時,人們認為所有的感染性物質都能夠被過濾除去並且能夠在培養基中生長,這也是疾病的細菌理論的一部分。1899年,荷蘭微生物學家馬丁烏斯·貝傑林克重複了伊凡諾夫斯基的實驗,並相信這是一種新的感染性物質。他還觀察到這種病原隻在分裂細胞中複製,由於他的實驗沒有顯示這種病原的顆粒形態,因此他稱之為tagiumvivumfluidum(可溶的活菌),並進一步命名為virus(病毒)。貝傑林克認為病毒是以液態形式存在的(但這一看法後來被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推翻,他證明了病毒是顆粒狀的)。同樣在1899年,弗裏德裏希·洛夫勒和弗蘭克發現患口蹄疫動物淋巴液中含有能通過濾器的感染性物質,由於經過了高度的稀釋,排除了其為毒素的可能性;他們推論這種感染性物質能夠自我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