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稀有樂器簡述(上)(1 / 3)

管子與簫相似,竹製或木製,由管哨、侵子和管身3部分組成,開8孔。

管身是用長莖竹或硬質木料製成的圓柱形管狀體,基本上與簫相同,開8孔,前七後一,兩端箍金屬圈。上麵開有音孔,上端安有侵子和管哨。

侵子是用薄銅片製成的錐形短筒,它插入管身上端,為安裝管哨而用。管口插有蘆葦製的雙簧管哨。

管哨有大小之分,小管哨用蘆葦製作,沒有侵子,直接插入管身上端,發音較高;大管哨用蘆竹製作,插入侵子裏,也有外裹一層軟木,直接插入管身上端,發音較低。經改革亦有裝音鍵者。音色清脆、甜潤,多用於獨奏或合奏中領奏,也可伴奏。

當今在民間流傳的管子分為北方和南方兩種:北方管身木製,流行麵廣;南方的廣東音樂和福州十番樂隊中使用竹製管子。這兩種管子的音色有很大差異,木質管子發音高亢堅實,竹質管子發音低沉渾厚。在東北和華北地區流行著一種雙管,即把兩支音高相同的同調管子並列含於口中吹奏。

管子的傳統演奏技巧極為豐富,一般經常運用的就有顫音、滑音、墊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此外,還有特殊的打音、跨五音、涮音和齒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還有口內的技巧。哨子含在嘴裏的深淺,也決定著發音的高低,含得越深音越高,淺則音越低。吹奏時,利用口形的變化,還可以模擬人聲、簫聲和動物聲等。演奏雙管時,音量增大,吹奏技巧也較單管難。

管子的管身長18~24厘米,內徑0.9~1.2厘米,按音調由低到高分為大、中、小3種。小管又稱高音管,是樂隊中有特色的領奏樂器。中管比小管低8度。大管又稱低音管,比中管低8度,在樂隊中擔任低音或作節奏型強拍演奏。音域:小管a1~c4,中管a~ d3,大管A~d2。

管子用於河北吹歌、冀東吵子會、山西八大套、西安鼓樂等民間器樂合奏、民族樂隊、戲曲樂隊和宗教音樂中。河北吹歌使用大管和小管,小管音色高亢明亮,宜表現活潑、熱烈的旋律;大管音色深沉、渾厚、略帶淒愴,長於抒情性描繪。各種管可更換不同的哨子升降音高。傳統樂曲有《萬年歡》、《雁落沙灘》、《茉莉花》、《放風箏》、《柳青娘》、《放驢》等。

單簧管又名豎笛、黑管或洋蕭,為圓柱形管體,上端是形狀特殊的吹口,上附單簧片,底部則有喇叭口的擴音管。一般以黑檀木、塑膠、金屬為材質。單簧管也是唯一高低音域音色有明顯不同的木管樂器,樂器的表現力突出,因此單簧管又有“管弦樂團演說家”的稱號。根據德國巴伐利亞樂器工藝博物館記載,近代的單簧管的前身為夏魯摩(Chaulumeau)。這是一種無鍵的圓柱管樂器。是由德國樂器製造家鄧納(Johann Christoph Denner)發明。他在1689年將一種狀似直笛的單簧管樂器加以改良,並於吹口下方加上了兩個鍵,使樂器音域可吹到第三泛音。

管子與簫相似,竹製或木製,由管哨、侵子和管身3部分組成,開8孔。

管身是用長莖竹或硬質木料製成的圓柱形管狀體,基本上與簫相同,開8孔,前七後一,兩端箍金屬圈。上麵開有音孔,上端安有侵子和管哨。

侵子是用薄銅片製成的錐形短筒,它插入管身上端,為安裝管哨而用。管口插有蘆葦製的雙簧管哨。

管哨有大小之分,小管哨用蘆葦製作,沒有侵子,直接插入管身上端,發音較高;大管哨用蘆竹製作,插入侵子裏,也有外裹一層軟木,直接插入管身上端,發音較低。經改革亦有裝音鍵者。音色清脆、甜潤,多用於獨奏或合奏中領奏,也可伴奏。

當今在民間流傳的管子分為北方和南方兩種:北方管身木製,流行麵廣;南方的廣東音樂和福州十番樂隊中使用竹製管子。這兩種管子的音色有很大差異,木質管子發音高亢堅實,竹質管子發音低沉渾厚。在東北和華北地區流行著一種雙管,即把兩支音高相同的同調管子並列含於口中吹奏。

管子的傳統演奏技巧極為豐富,一般經常運用的就有顫音、滑音、墊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此外,還有特殊的打音、跨五音、涮音和齒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還有口內的技巧。哨子含在嘴裏的深淺,也決定著發音的高低,含得越深音越高,淺則音越低。吹奏時,利用口形的變化,還可以模擬人聲、簫聲和動物聲等。演奏雙管時,音量增大,吹奏技巧也較單管難。

管子的管身長18~24厘米,內徑0.9~1.2厘米,按音調由低到高分為大、中、小3種。小管又稱高音管,是樂隊中有特色的領奏樂器。中管比小管低8度。大管又稱低音管,比中管低8度,在樂隊中擔任低音或作節奏型強拍演奏。音域:小管a1~c4,中管a~ d3,大管A~d2。

管子用於河北吹歌、冀東吵子會、山西八大套、西安鼓樂等民間器樂合奏、民族樂隊、戲曲樂隊和宗教音樂中。河北吹歌使用大管和小管,小管音色高亢明亮,宜表現活潑、熱烈的旋律;大管音色深沉、渾厚、略帶淒愴,長於抒情性描繪。各種管可更換不同的哨子升降音高。傳統樂曲有《萬年歡》、《雁落沙灘》、《茉莉花》、《放風箏》、《柳青娘》、《放驢》等。

單簧管又名豎笛、黑管或洋蕭,為圓柱形管體,上端是形狀特殊的吹口,上附單簧片,底部則有喇叭口的擴音管。一般以黑檀木、塑膠、金屬為材質。單簧管也是唯一高低音域音色有明顯不同的木管樂器,樂器的表現力突出,因此單簧管又有“管弦樂團演說家”的稱號。根據德國巴伐利亞樂器工藝博物館記載,近代的單簧管的前身為夏魯摩(Chaulumeau)。這是一種無鍵的圓柱管樂器。是由德國樂器製造家鄧納(Johann Christoph Denner)發明。他在1689年將一種狀似直笛的單簧管樂器加以改良,並於吹口下方加上了兩個鍵,使樂器音域可吹到第三泛音。

到了巴洛克時期,管子樂器大多以黃楊木或黑檀木製造。外型分兩或三節,吹頭的設計不一,鄧納的設計較寬大,約在40毫米到50毫米之間。

演奏方式也與今日習慣將簧片和上唇接觸的方式不同,這種吹法雖然可以獲得較大的音量,但是卻無法控製聲音的質感,所以這時期的單簧管隻能算是樂團中強奏時使用的效果樂器。到1730~1740年之間,單簧管出現了第三鍵,為了奏出這個低音,於是出現了加上喇叭口的單簧管。這時期的樂器形式上仍帶有許多試驗色彩,因為工藝水準的因素,使樂器的管徑、吹口、簧片尺寸都較現代單簧管大,音質略嫌粗糙,一般常見D調與C調兩種樂器。1750年時出現了五鍵的單簧管,這第四五鍵,分別為左手和右手音。這四個鍵已能讓單簧管勉強地吹出半音階。在同一時期法國人羅特發明了低音單簧管(Bass Clari),它具有渾厚的音質,及特殊的詼諧感。較特別的是,這是首次出現運用右手大拇指的機械裝置,來控製額外的最低音。1770~ 1780年之間在英國出現吹嘴及樂器中間的調音管,同時演奏者已開始如今日的吹奏者一樣,使用一個吹口來交替吹奏其他音調樂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