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是糖類的主要來源,是控製血糖的焦點。
1 嚴格控製主食總量
主食指穀類(如大米、麵粉、玉米等),但又不限於穀類,還包括雜豆類(如綠豆、紅豆、扁豆等)以及薯類(如紅薯、馬鈴薯、芋頭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也提供少量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主食能提供大量能量,對體重也有重要影響。因此,計算或估算主食攝入量是非常關鍵的措施。
2 粗細搭配,粗多細少
除了主食的重量,主食的品種也會明顯地影響餐後血糖。同樣重量(碳水化合物)的不同主食(比如全麥麵包和白麵包),進食後對血糖的影響不同(前者低於後者)。眾所周知,粗糧(如黑米、玉米、燕麥、蕎麥等)、雜豆類(如綠豆、扁豆、四季豆等)升高餐後血糖速度較慢,而同樣重量的白米飯、白饅頭則升高餐後血糖較快,不利於血糖控製。因此,增加粗糧比例、粗細搭配(以粗為主)是糖尿病飲食十分重要的原則。此外,糯米、黃米等黏性較大的穀物餐升高後血糖也很快。
膨化食品(如薯條、雪米餅、薯片、蝦條、蝦片等)餐後血糖較高,且營養價值較低,亦不推薦。
3 烹調加工影響血糖
主食的烹調加工方法也影響餐後血糖。煮粥,尤其是長時間煲製的爛白米粥,因為易於消化可明顯升高餐後血糖。與不發酵麵食相比,發酵麵食一般升高餐後血糖的作用較強。油炸(如炸油條)、油煎(如烙餅)或加入油脂(如方便麵)的主食餐後血糖較低,但由於含有大量油脂和能量,不在糖尿病飲食推薦之列。
4 巧妙搭配降血糖
主食與其他食物(如肉類、魚蝦和蔬菜等)搭配食用也會使餐後血糖下降。單獨吃饅頭、米飯或麵條會使餐後血糖明顯升高,如果再搭配肉類、魚蝦或蔬菜,則餐後血糖升高速度大幅降低。所以主食類食物不要單獨食用,而是與魚蝦、肉類、蛋類以及蔬菜搭配食用。穀類與其他食物搭配食用,可以發揮蛋白質互補作用,提升整一餐的營養價值。
實際上,衡量某種主食或其他食物影響餐後血糖的常用指標是血糖生成指數(GI)。某種食物GI較大則說明餐後血糖水平較高,GI較小則說明餐後血糖水平較低。比如大米飯的GI是83.2,扁豆的GI是26.0,扁豆米飯的GI是68.9。常見食物GI值見本書附錄表格。
血糖生成指數(GI)在1981年由加拿大學者詹金斯(Jenkins)提出,是衡量食物引起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生理學指數,如今已廣泛應用於糖尿病及穀類與其他食物搭配食用
某種食物的GI數值是用人體試驗的方法檢測出來的。GI的定義為含50克碳水化合物(糖類)試驗食物的血糖應答曲線(試驗者吃下該食物後,依一定的時間順序,多次抽取血液並化驗血糖,建立以時間為橫軸、以血糖水平為縱軸的曲線)下麵積,並與含等量碳水化合物標準參考物(葡萄糖或白麵包)的血糖應答曲線下麵積相比,計算相對數值。
主食是糖類的主要來源,是控製血糖的焦點。
1 嚴格控製主食總量
主食指穀類(如大米、麵粉、玉米等),但又不限於穀類,還包括雜豆類(如綠豆、紅豆、扁豆等)以及薯類(如紅薯、馬鈴薯、芋頭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也提供少量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主食能提供大量能量,對體重也有重要影響。因此,計算或估算主食攝入量是非常關鍵的措施。
2 粗細搭配,粗多細少
除了主食的重量,主食的品種也會明顯地影響餐後血糖。同樣重量(碳水化合物)的不同主食(比如全麥麵包和白麵包),進食後對血糖的影響不同(前者低於後者)。眾所周知,粗糧(如黑米、玉米、燕麥、蕎麥等)、雜豆類(如綠豆、扁豆、四季豆等)升高餐後血糖速度較慢,而同樣重量的白米飯、白饅頭則升高餐後血糖較快,不利於血糖控製。因此,增加粗糧比例、粗細搭配(以粗為主)是糖尿病飲食十分重要的原則。此外,糯米、黃米等黏性較大的穀物餐升高後血糖也很快。
膨化食品(如薯條、雪米餅、薯片、蝦條、蝦片等)餐後血糖較高,且營養價值較低,亦不推薦。
3 烹調加工影響血糖
主食的烹調加工方法也影響餐後血糖。煮粥,尤其是長時間煲製的爛白米粥,因為易於消化可明顯升高餐後血糖。與不發酵麵食相比,發酵麵食一般升高餐後血糖的作用較強。油炸(如炸油條)、油煎(如烙餅)或加入油脂(如方便麵)的主食餐後血糖較低,但由於含有大量油脂和能量,不在糖尿病飲食推薦之列。
4 巧妙搭配降血糖
主食與其他食物(如肉類、魚蝦和蔬菜等)搭配食用也會使餐後血糖下降。單獨吃饅頭、米飯或麵條會使餐後血糖明顯升高,如果再搭配肉類、魚蝦或蔬菜,則餐後血糖升高速度大幅降低。所以主食類食物不要單獨食用,而是與魚蝦、肉類、蛋類以及蔬菜搭配食用。穀類與其他食物搭配食用,可以發揮蛋白質互補作用,提升整一餐的營養價值。
實際上,衡量某種主食或其他食物影響餐後血糖的常用指標是血糖生成指數(GI)。某種食物GI較大則說明餐後血糖水平較高,GI較小則說明餐後血糖水平較低。比如大米飯的GI是83.2,扁豆的GI是26.0,扁豆米飯的GI是68.9。常見食物GI值見本書附錄表格。
血糖生成指數(GI)在1981年由加拿大學者詹金斯(Jenkins)提出,是衡量食物引起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生理學指數,如今已廣泛應用於糖尿病及穀類與其他食物搭配食用
某種食物的GI數值是用人體試驗的方法檢測出來的。GI的定義為含50克碳水化合物(糖類)試驗食物的血糖應答曲線(試驗者吃下該食物後,依一定的時間順序,多次抽取血液並化驗血糖,建立以時間為橫軸、以血糖水平為縱軸的曲線)下麵積,並與含等量碳水化合物標準參考物(葡萄糖或白麵包)的血糖應答曲線下麵積相比,計算相對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