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產生萌發於人們的收藏意識。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就注意尋找保藏珍品奇物。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後期出現。在18世紀,英國的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決定把自己將近8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為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其首要職責。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且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
無論以前人類曾有過多麼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曆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永恒的法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世上最奇妙的事情,莫過於穿越時空的隧道,欣賞自己平日欣賞不到的景象。現代的博物館,更是通過對文物、圖片、模型和現代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的綜合運用,來展現古文明、異域文化的曆代演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讓人震撼於古人的智慧和歲月的變遷。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曆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曆史的風風雨雨。它讓人們可以在難得的靜謐、幽雅的氣氛中,補充自己的知識。博物館如同一幅畫卷,在參觀者麵前慢慢展開,源源地將過去的故事輸送出來。
例如,陝西的兵馬俑可以使參觀者深切地感受古與今、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在人馬車隊前,身臨其境,仿佛依稀可以看到滾滾車輪正向疆場挺進。一牆之隔的外麵是繁華的都市,每有車輛經過,都會傳來一陣轟鳴。在這上下卻又隔了2000多年的時空隧道,外麵轟鳴而過的現代交通工具與地下靜靜矗立的兵馬俑,就這樣時空交錯,完美地疊加在一起。也隻有在這裏,才能感受到那種曆史車輪疾駛的獨特意境。
曾經轟動京城的青州佛像展,單純從美的角度來說,就絲毫不亞於龍興寺佛教造像和大足石刻、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單是詳細研讀一下佛像臉上迷人的微笑,就可以感受到一種說不出的、可穿透心靈的震撼力。
本書精選世界著名博物館,全麵介紹博物館的由來與發展,詮釋博物館的功能與其蘊涵的人文精神,使讀者在閱讀時如同跟隨一位博學而親切的導遊做了一次環球博物館之旅。到一個城市不看博物館,猶如進寶山卻空手而回。為使您沒有這種遺憾,我們編寫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