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講解要與板書、板圖相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精講重點,又要展示變化多樣的板書與板圖,二者有機結合,更能加深學生以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這樣,學生一看就一目了然。
激發學生熱情的技巧
隨著我國新一輪課改的全麵深入,課堂教學應該追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有效教學和有意義的教學。
如今的學生對娛樂消息、體壇消息等課外的東西往往了如指掌,說來頭頭是道,即使一目十行也是過目不忘,原因何在?這恐怕就是興趣使然。他們是在極輕鬆,即毫無學習、背誦等壓力的情況下掌握一切的。相比較而言,在教學中,老師要想讓學生記住幾首詩或者幾種病句的病因卻顯得那麼難,“一模一樣講三遍”還是絲毫不見效,最後害得老師不得不拿出“殺手鐧”:“抄,你給我抄幾遍幾十遍。”可即使如此,沒多少時間學生又忘光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效果不一樣,自身的素質固然是一個方麵,更加重要的還在於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態度或感覺。所以,我們的課堂不僅僅是照本宣科完成知識的傳授,更是要藝術化些,把教學內容設計得讓學生樂於接受,想辦法把學生的熱情調動起來,以此保證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專注。
為此,教師可以采取一些積極措施讓自己的課堂更具吸引力,更富藝術感染力。
下麵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采取的措施,頗具參考價值:
一、把“懸念”帶入課堂,激起學生探究熱情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講過:教學“尤宜致力於導”,這個“導”字,就含有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含義。一堂課之始如能立馬把“懸念”帶入課堂,可以吊起學生探究的胃口,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心理,投入新課的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次文學選修上的是《愚溪詩序》,課前走班來上的幾個女生還在嘰嘰呱呱地大聲嚷嚷,斷斷續續地我弄明白了,她們的話題就是說某某老師不公平、不愛生。我默默地看著她們,心想上課鈴一響,你們總該安靜了吧。可事實上,她們卻越講越來勁。情急之下,我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字:鬱悶。誰知筆未停,底下學生已哄堂大筆,並大叫:“老師,你也很鬱悶呀?”我一愣,趕緊又寫下了四個字:憤激不平。此時輪到學生愣住了,我轉向學生,說:“你們鬱悶,憤激不平了,隻會用嘴巴嘰嘰呱呱地來表示,這是一種發泄途徑,但它有用嗎?”我話未說完,她們竟鼓起了掌。隨即剛才那最會叫的女生“噌”地一下站起來說:“老師,我們就喜歡你這樣的,對我們有意見直說,不在背後搞鬼。”其他學生齊聲附和“對,對”。見她們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板書所吸引,我趕緊因勢利導:“老師並沒有批評你們的意思,老師隻想導入新課,你們這是一種途徑,但同樣心中有鬱悶、憤激不平。我國唐代的一位文學大師則采取了一種更有效的辦法,想知道他是誰嗎?想知道他是用什麼方法來排解的嗎?”“想”。底下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結果這堂課上得很流暢,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
(3)講解要與板書、板圖相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精講重點,又要展示變化多樣的板書與板圖,二者有機結合,更能加深學生以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這樣,學生一看就一目了然。
激發學生熱情的技巧
隨著我國新一輪課改的全麵深入,課堂教學應該追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有效教學和有意義的教學。
如今的學生對娛樂消息、體壇消息等課外的東西往往了如指掌,說來頭頭是道,即使一目十行也是過目不忘,原因何在?這恐怕就是興趣使然。他們是在極輕鬆,即毫無學習、背誦等壓力的情況下掌握一切的。相比較而言,在教學中,老師要想讓學生記住幾首詩或者幾種病句的病因卻顯得那麼難,“一模一樣講三遍”還是絲毫不見效,最後害得老師不得不拿出“殺手鐧”:“抄,你給我抄幾遍幾十遍。”可即使如此,沒多少時間學生又忘光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效果不一樣,自身的素質固然是一個方麵,更加重要的還在於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態度或感覺。所以,我們的課堂不僅僅是照本宣科完成知識的傳授,更是要藝術化些,把教學內容設計得讓學生樂於接受,想辦法把學生的熱情調動起來,以此保證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專注。
為此,教師可以采取一些積極措施讓自己的課堂更具吸引力,更富藝術感染力。
下麵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采取的措施,頗具參考價值:
一、把“懸念”帶入課堂,激起學生探究熱情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講過:教學“尤宜致力於導”,這個“導”字,就含有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含義。一堂課之始如能立馬把“懸念”帶入課堂,可以吊起學生探究的胃口,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心理,投入新課的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次文學選修上的是《愚溪詩序》,課前走班來上的幾個女生還在嘰嘰呱呱地大聲嚷嚷,斷斷續續地我弄明白了,她們的話題就是說某某老師不公平、不愛生。我默默地看著她們,心想上課鈴一響,你們總該安靜了吧。可事實上,她們卻越講越來勁。情急之下,我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字:鬱悶。誰知筆未停,底下學生已哄堂大筆,並大叫:“老師,你也很鬱悶呀?”我一愣,趕緊又寫下了四個字:憤激不平。此時輪到學生愣住了,我轉向學生,說:“你們鬱悶,憤激不平了,隻會用嘴巴嘰嘰呱呱地來表示,這是一種發泄途徑,但它有用嗎?”我話未說完,她們竟鼓起了掌。隨即剛才那最會叫的女生“噌”地一下站起來說:“老師,我們就喜歡你這樣的,對我們有意見直說,不在背後搞鬼。”其他學生齊聲附和“對,對”。見她們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板書所吸引,我趕緊因勢利導:“老師並沒有批評你們的意思,老師隻想導入新課,你們這是一種途徑,但同樣心中有鬱悶、憤激不平。我國唐代的一位文學大師則采取了一種更有效的辦法,想知道他是誰嗎?想知道他是用什麼方法來排解的嗎?”“想”。底下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結果這堂課上得很流暢,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