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世界著名的鋼琴作曲家、演奏家與名曲簡介(下)(1 / 3)

3.貝多芬的第一首奏鳴曲

這一首中的有一部分寫於波恩(1792年)。關於這首奏鳴曲,第一樂章,Allegro,f小調,織體比較簡單,但呈示部第一主題已顯露出貝多芬式直率的線條。

主題中和弦分解型進行,與莫紮特《g小調交響曲》終曲的主題有繼承的聯係。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明顯的對比。不但旋律線的走向相反,而且表現的情趣也不同。第一主題用了斷奏與連奏的手法,第二主題卻用連奏呈現出優美的曲調。在連奏的第二主題上稍做發展,使音樂緊湊,然後在感情和力度的衝突中結束呈示部。

在發展部裏,先出現第一主題的素材,然後展開的是第二主題的素材,並在舊的主題因素中出現了新的形象特征,增加不安的因素。在激烈的衝動後,由兩小節左手四分音符單音進行使音樂安靜下來,但感情仍未平息,逐轉入再現部。再現部的第一主題是f小調,樂曲以簡潔有力的尾奏結束第一樂章。在這個樂章中,貝多芬用了各種因素的對比(強、弱、跳奏、連奏、旋律反向進行、節奏疏密、和聲色彩明暗)來顯示情感的矛盾。

這一簡潔的樂章已預示了貝多芬創作的發展方向。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F大調,3br4拍子,這是一個缺少發展部的奏鳴曲形式。開頭的第一主題是貝多芬於1785年十五歲時在波恩寫的C大調鋼琴四重奏曲(沒有作品號)的第二樂章中的主題轉用而來的。

在五小節的小結尾後,再現部以變奏的手法將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托出,小尾奏比前麵更富裝飾,更平穩地結束第二樂章,由於是早期作品,這首Adagio(慢板)沒有晚期作品的深刻。

第三樂章,稍快的小步舞曲(Me allegretto),f小調,3br4拍。這是一首優雅的小步舞曲,代表了貝多芬早期作品的古典風格。它沒有擺脫海頓、莫紮特創造的生動的、充滿活力的小步舞曲的傳統。

第四樂章,最急板(Prestissimo),f小調,3br4拍,奏鳴曲式。這是一首具有貝多芬英雄氣質的終曲,是三首奏鳴曲中表現最為大膽的樂章,貝多芬獨創的精神在這裏已展現無遺。在終曲中,八分音符三連音節奏作為背景接連不斷,大段大段貫穿在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中,這種節奏已預示將成為貝多芬式的動力性節奏。

4.貝多芬第三首奏鳴曲作品2之3,C大調

這首奏鳴曲作於1795年,它和第二首一樣,是貝多芬初到維也納、春風得意時寫的一首作品。這首奏鳴曲在三首奏鳴曲中規模最大,技巧最難。他的技巧顯得華麗、輝煌,顯示了貝多芬年輕時雄心勃勃、勇猛精進的姿態。

二、精致的鋼琴小品

3.貝多芬的第一首奏鳴曲

這一首中的有一部分寫於波恩(1792年)。關於這首奏鳴曲,第一樂章,Allegro,f小調,織體比較簡單,但呈示部第一主題已顯露出貝多芬式直率的線條。

主題中和弦分解型進行,與莫紮特《g小調交響曲》終曲的主題有繼承的聯係。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明顯的對比。不但旋律線的走向相反,而且表現的情趣也不同。第一主題用了斷奏與連奏的手法,第二主題卻用連奏呈現出優美的曲調。在連奏的第二主題上稍做發展,使音樂緊湊,然後在感情和力度的衝突中結束呈示部。

在發展部裏,先出現第一主題的素材,然後展開的是第二主題的素材,並在舊的主題因素中出現了新的形象特征,增加不安的因素。在激烈的衝動後,由兩小節左手四分音符單音進行使音樂安靜下來,但感情仍未平息,逐轉入再現部。再現部的第一主題是f小調,樂曲以簡潔有力的尾奏結束第一樂章。在這個樂章中,貝多芬用了各種因素的對比(強、弱、跳奏、連奏、旋律反向進行、節奏疏密、和聲色彩明暗)來顯示情感的矛盾。

這一簡潔的樂章已預示了貝多芬創作的發展方向。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F大調,3br4拍子,這是一個缺少發展部的奏鳴曲形式。開頭的第一主題是貝多芬於1785年十五歲時在波恩寫的C大調鋼琴四重奏曲(沒有作品號)的第二樂章中的主題轉用而來的。

在五小節的小結尾後,再現部以變奏的手法將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托出,小尾奏比前麵更富裝飾,更平穩地結束第二樂章,由於是早期作品,這首Adagio(慢板)沒有晚期作品的深刻。

第三樂章,稍快的小步舞曲(Me allegretto),f小調,3br4拍。這是一首優雅的小步舞曲,代表了貝多芬早期作品的古典風格。它沒有擺脫海頓、莫紮特創造的生動的、充滿活力的小步舞曲的傳統。

第四樂章,最急板(Prestissimo),f小調,3br4拍,奏鳴曲式。這是一首具有貝多芬英雄氣質的終曲,是三首奏鳴曲中表現最為大膽的樂章,貝多芬獨創的精神在這裏已展現無遺。在終曲中,八分音符三連音節奏作為背景接連不斷,大段大段貫穿在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中,這種節奏已預示將成為貝多芬式的動力性節奏。

4.貝多芬第三首奏鳴曲作品2之3,C大調

這首奏鳴曲作於1795年,它和第二首一樣,是貝多芬初到維也納、春風得意時寫的一首作品。這首奏鳴曲在三首奏鳴曲中規模最大,技巧最難。他的技巧顯得華麗、輝煌,顯示了貝多芬年輕時雄心勃勃、勇猛精進的姿態。

二、精致的鋼琴小品

19世紀是浪漫主義鋼琴音樂興起、發展並達到頂峰的時代。從19世紀的20年代至40年代起,歐洲的音樂已從王公貴族的沙龍中掙脫出來,走進廣大的中產階級和市民階層。在一些大城市,成立音樂組織,築建了可以容納大量聽眾的音樂廳,經常舉行不同形式的音樂會。

音樂的風靡,使許多有才華的音樂家創造思維有了更廣的空間,為了表現作曲家的意願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作曲家們不斷從內容、形式直至體裁上進行創新。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上,舒伯特首創了《即興曲》和《音樂的瞬間》兩種形式。

舒伯特在19世紀20年代首創的《即興曲》和《音樂的瞬間》都屬帶有即興性質的中、小型鋼琴獨奏曲。這兩種體裁形式簡潔,織體樸素,陳述手法多樣。19世紀20年代是舒伯特創作的晚期,他所遭受的貧困與不幸,使晚期作品蒙上了傷感的色彩。1827年夏,舒伯特應朋友帕哈拉的邀請,到格拉茲的鄉村別墅避暑。飽經貧困與不幸摧殘的舒伯特在鄉村美麗而質樸的大自然中,心靈的創傷得到修複。從格拉茲歸來後,舒伯特創作了這一組《音樂的瞬間》編成鋼琴集出版,作品編號為D.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