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
李隆基即唐玄宗,唐代音樂家,他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音樂家。他擅長演奏羯鼓和橫笛,建立了唐代音樂機構教坊、梨園。唐玄宗一生作有無數曲子,聞名於世的有《紫雲回》、《龍池樂》、《淩波仙》及56歲時遇上楊貴妃後作的《得寶子》等,最著名的就是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根據印度婆羅門曲改編,為音樂舞蹈史上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代表了唐代音樂舞蹈的最高成就。
李龜年
李龜年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樂曲兼演唱家。當時李龜年、李彭年、李鶴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藝天賦,李彭年善舞,李龜年、李鶴年則善歌,李龜年還擅吹篳篥,擅奏羯鼓,也長於作曲等。他們創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由於他們演藝精湛,王公貴人經常請他們去演唱,每次得到的賞賜都成千上萬。他們在東都洛陽建造宅第,其規模甚至超過了公侯府第。
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幾曲,常令聽者泫然而泣。杜甫也流落到江南,在一次宴會上聽到了李龜年的演唱,就寫了一首《江南逢李龜年》。
李龜年後來流落到湖南湘潭,在湘中采訪使舉辦的宴會上唱了王維的五言詩《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又唱了王維的一首《伊川歌》:“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征人去日殷勤囑,歸燕來時數附書。”表達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願。但此時玄宗已是風燭殘年。李龜年作為梨園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寵,與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完後他突然昏倒,隻有耳朵還有熱氣,其妻不忍心殯殮他。四天後李龜年又蘇醒過來,最終鬱鬱而死。後人稱李龜年為“歌聖”。
朱載堉
朱載堉明代樂律學家。著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等書。
朱載堉對古代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創建了十二平均律。這是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在中國古代音律學發展過程中,如何能夠實現樂曲演奏中的旋宮轉調,曆代都有學者孜孜不倦進行探索,但是迄朱載堉時無人登上成功的峰頂,隻有朱載堉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在總結前人樂律理論基礎上,通過精密計算和科學實驗,成功地發現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數列規律,稱其為密率,在其《律學新說》卷一中,他概述了十二平均律的計算方法:“創立新法:置一尺為實,以密率除之,凡十二遍。”
在《律呂精義·內篇》卷一中,他對十二平均律做了描述:“蓋十二律黃鍾為始,應鍾為終,終而複始,循環無端。……是故各律皆以黃鍾……為實,皆以應鍾倍數1.059463……為法除之,即得其次律也。”
李隆基
李隆基即唐玄宗,唐代音樂家,他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音樂家。他擅長演奏羯鼓和橫笛,建立了唐代音樂機構教坊、梨園。唐玄宗一生作有無數曲子,聞名於世的有《紫雲回》、《龍池樂》、《淩波仙》及56歲時遇上楊貴妃後作的《得寶子》等,最著名的就是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根據印度婆羅門曲改編,為音樂舞蹈史上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代表了唐代音樂舞蹈的最高成就。
李龜年
李龜年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樂曲兼演唱家。當時李龜年、李彭年、李鶴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藝天賦,李彭年善舞,李龜年、李鶴年則善歌,李龜年還擅吹篳篥,擅奏羯鼓,也長於作曲等。他們創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由於他們演藝精湛,王公貴人經常請他們去演唱,每次得到的賞賜都成千上萬。他們在東都洛陽建造宅第,其規模甚至超過了公侯府第。
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幾曲,常令聽者泫然而泣。杜甫也流落到江南,在一次宴會上聽到了李龜年的演唱,就寫了一首《江南逢李龜年》。
李龜年後來流落到湖南湘潭,在湘中采訪使舉辦的宴會上唱了王維的五言詩《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又唱了王維的一首《伊川歌》:“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征人去日殷勤囑,歸燕來時數附書。”表達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願。但此時玄宗已是風燭殘年。李龜年作為梨園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寵,與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完後他突然昏倒,隻有耳朵還有熱氣,其妻不忍心殯殮他。四天後李龜年又蘇醒過來,最終鬱鬱而死。後人稱李龜年為“歌聖”。
朱載堉
朱載堉明代樂律學家。著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等書。
朱載堉對古代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創建了十二平均律。這是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在中國古代音律學發展過程中,如何能夠實現樂曲演奏中的旋宮轉調,曆代都有學者孜孜不倦進行探索,但是迄朱載堉時無人登上成功的峰頂,隻有朱載堉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在總結前人樂律理論基礎上,通過精密計算和科學實驗,成功地發現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數列規律,稱其為密率,在其《律學新說》卷一中,他概述了十二平均律的計算方法:“創立新法:置一尺為實,以密率除之,凡十二遍。”
在《律呂精義·內篇》卷一中,他對十二平均律做了描述:“蓋十二律黃鍾為始,應鍾為終,終而複始,循環無端。……是故各律皆以黃鍾……為實,皆以應鍾倍數1.059463……為法除之,即得其次律也。”
為了閱讀方便,引文中用阿拉伯數字代替了原文中的漢字數字。用這種方法確定的各律相應弦長,其音程相等,完全可以滿足音樂演奏中旋宮轉調的要求。這也正是現代國際音樂中通用的十二平均律。朱載堉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為世界音樂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