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編》,是一部金文字典,從曆代出土的3000多件殷、周青銅器的拓本、影印本中錄金文18000多字,1925年出版,1959年增訂,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金文續編》,石印本,作者容庚。《金石大字典》,所收的是籀文、古璽印文、古文等各種金石文字,對每種字體均標明出處,汪仁壽輯編,上海求古齋發行。《古籀彙編》,輯錄的是籀文、甲骨文、古金幣文、古陶器文等各種金石文字,標注古今文字學家對文字的考釋。
《切韻》,是中國首部解決字音、字義方麵的工具書;全書5卷,散佚,有幾種殘本;經近代專家考訂,有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總計193韻,注釋簡略;作者為隋代陸法言。《刊謬補闕切韻》,有寫本傳世,王仁煦著。
《唐韻》,是在《切韻》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已散佚,有寫本殘卷傳世,作者是唐朝的孫儷。
《廣韻》,錄26194字,分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總206韻,5卷。各字頭下,先釋字義,後標字音。全名《大宋重修廣韻》,是北宋時期的陳彭年等人在《唐韻》的基礎上整理增訂而成的,為國家現存最完整、使用率最高的一部古代韻書。
《集韻》,10卷,內分平聲4卷,上、去、入聲各2卷,206韻,錄53525字,各字頭下標注其形、音、義,中華書局的《四庫備要》本較通行。
《洪武正韻》,16卷,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樂韶鳳、宋濂等人奉命編纂的,將全書內容分為76個韻部,字音上,兼顧到南北方的口語,成為明朝作家創作南曲(含傳奇與散曲)的常用工具書。
《音韻闡微》,18卷,依“詩韻”的106韻部編輯,各韻部中的字按36字母次序排列、是原《廣韻》、《集韻》中的都予以說明,規定了各字的反切上下字,反切前新標反切注音“借用”、“今用”、“協用”、“合聲”等詞,便於理解,是清朝的李光地、王蘭生等人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輯編、至雍正四年(1726年)完成的一部韻書,書中的反切給單字標音,作用較大,為後來的《辭源》、《辭海》等所采用。
《同音字典》,中國大詞典編纂處編,商務印書館出版。書中收字10500多個,按北京音係標準,以注音字母順序,將同音字分別集中彙總,為單字立目注音,故書名《同音字典》。此書所收的語彙較多,達30000多個。字、詞中,除有現代常見的,也還有古代的一些比較冷僻的。在字的注音上,還標明各地方音與北京音的區別,對不同地區的讀者使用較為有利。立目的單字,均用手寫楷體,後注繁體、異體、簡體,下釋字義,再舉該字可以組成的詞、短語等予以說明。對常用字:詞解釋較詳細,古代生僻的字、詞解釋較簡單。書前有“音序表”,同時還為不知字音而知字形者附上了“筆畫檢字表”,增加了檢索途徑,方便了使用者。
《金文編》,是一部金文字典,從曆代出土的3000多件殷、周青銅器的拓本、影印本中錄金文18000多字,1925年出版,1959年增訂,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金文續編》,石印本,作者容庚。《金石大字典》,所收的是籀文、古璽印文、古文等各種金石文字,對每種字體均標明出處,汪仁壽輯編,上海求古齋發行。《古籀彙編》,輯錄的是籀文、甲骨文、古金幣文、古陶器文等各種金石文字,標注古今文字學家對文字的考釋。
《切韻》,是中國首部解決字音、字義方麵的工具書;全書5卷,散佚,有幾種殘本;經近代專家考訂,有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總計193韻,注釋簡略;作者為隋代陸法言。《刊謬補闕切韻》,有寫本傳世,王仁煦著。
《唐韻》,是在《切韻》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已散佚,有寫本殘卷傳世,作者是唐朝的孫儷。
《廣韻》,錄26194字,分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總206韻,5卷。各字頭下,先釋字義,後標字音。全名《大宋重修廣韻》,是北宋時期的陳彭年等人在《唐韻》的基礎上整理增訂而成的,為國家現存最完整、使用率最高的一部古代韻書。
《集韻》,10卷,內分平聲4卷,上、去、入聲各2卷,206韻,錄53525字,各字頭下標注其形、音、義,中華書局的《四庫備要》本較通行。
《洪武正韻》,16卷,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樂韶鳳、宋濂等人奉命編纂的,將全書內容分為76個韻部,字音上,兼顧到南北方的口語,成為明朝作家創作南曲(含傳奇與散曲)的常用工具書。
《音韻闡微》,18卷,依“詩韻”的106韻部編輯,各韻部中的字按36字母次序排列、是原《廣韻》、《集韻》中的都予以說明,規定了各字的反切上下字,反切前新標反切注音“借用”、“今用”、“協用”、“合聲”等詞,便於理解,是清朝的李光地、王蘭生等人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輯編、至雍正四年(1726年)完成的一部韻書,書中的反切給單字標音,作用較大,為後來的《辭源》、《辭海》等所采用。
《同音字典》,中國大詞典編纂處編,商務印書館出版。書中收字10500多個,按北京音係標準,以注音字母順序,將同音字分別集中彙總,為單字立目注音,故書名《同音字典》。此書所收的語彙較多,達30000多個。字、詞中,除有現代常見的,也還有古代的一些比較冷僻的。在字的注音上,還標明各地方音與北京音的區別,對不同地區的讀者使用較為有利。立目的單字,均用手寫楷體,後注繁體、異體、簡體,下釋字義,再舉該字可以組成的詞、短語等予以說明。對常用字:詞解釋較詳細,古代生僻的字、詞解釋較簡單。書前有“音序表”,同時還為不知字音而知字形者附上了“筆畫檢字表”,增加了檢索途徑,方便了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