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鬆常見於古寺、老廟、名園、墓地。在北京頤和園、香山、碧雲寺、玉泉山、景山、北海、戒台寺、潭柘寺、大覺寺都可以看到。尤其是戒台寺牡丹院生長的一株白皮鬆,相傳是唐朝武德年間建寺時所種,樹齡已有1300多歲,為北京樹木中的一寶。因為它分枝粗大均勻,看去仿佛九龍淩空,因而又名“九龍鬆”。在古都西安市長安縣黃良鄉湖村小學(溫國寺舊址)生長的一棵白皮鬆,高達26.5米,胸徑1.06米,冠幅16米,大約生長了1300年。我國最古老的白皮鬆當推山東曲阜顏廟旁的一棵,高達35米,幹周約5米,自主幹上分出9個主枝,樹形十分雄偉壯麗。當地稱之為“虎皮鬆”。
除此之外,在我國的山西、河北、河南、陝西、四川、湖北、甘肅等省海拔500~1800米的局部地方也野生著一些白皮鬆林。
白皮鬆是1831年由俄國人彭紀在北京發現後而得名的,1846年由英國人福芎引入倫敦,現在英國邱園,已長成鬱鬱蔥蔥的白皮鬆大樹。在我國,由於近數十年的人工栽培,白皮鬆的足跡幾乎已遍布祖國各地。
綠化海岸的先鋒樹——木麻黃
我國華南沿海一帶,荒沙遍地,如果遭到台風的肆虐,往往會飛沙走石,掀翻屋舍,毀壞莊稼,使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例如,在海南島文昌縣的馮坡鄉,經一次強台風之後,海灘的飛沙竟向內陸入侵了8~10米。這個鄉有個樂大村,建國前,因飛沙侵襲而不得不三遷村址。那麼,有沒有辦法來製止猖獗的飛沙呢?有,那就是造林。但是,那裏氣候炎熱,到處布滿米粒般大小的沙粒,如何種得了樹?人們曾苦心在那裏種植了許多樹種,都未獲得成功。後來,終於找到一種樹可以在那裏生根發芽,安家落戶下來。這就是著名的綠化海岸的先鋒樹種——木麻黃。
木麻黃屬於木麻黃科,為常綠喬木,高可達30米左右。其樹幹通直,枝條由樹幹上斜向伸出,其小枝細軟而下垂,灰綠色,由於它酷似馬尾鬆的鬆針,所以,在廣州,人們常稱它為馬尾鬆,其實它們之間毫無關係。木麻黃是沒有葉子的,這些狀如鬆針的小枝就長在枝的先端。小枝長約20厘米,其上有6~8個棱,仿佛木賊的節。在每個節上都可以看到數枚已經退化了的鱗葉。實際上,那些灰綠色的小枝擔負著葉的功能。
木麻黃生長極為迅速。在適宜條件下,每年可以長高3米,在廣東栽培的孤立木,15年生的就可達20米,胸徑50厘米。說起木麻黃生長的速度之快,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在華南沿海等地,原是一片荒灘,當地漁民撒了一些種子在海灘上,隨即就上海捕魚去了,經數月之後,當他們返航時,竟找不到當時開船的地方,跟前隻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木麻黃林!
白皮鬆常見於古寺、老廟、名園、墓地。在北京頤和園、香山、碧雲寺、玉泉山、景山、北海、戒台寺、潭柘寺、大覺寺都可以看到。尤其是戒台寺牡丹院生長的一株白皮鬆,相傳是唐朝武德年間建寺時所種,樹齡已有1300多歲,為北京樹木中的一寶。因為它分枝粗大均勻,看去仿佛九龍淩空,因而又名“九龍鬆”。在古都西安市長安縣黃良鄉湖村小學(溫國寺舊址)生長的一棵白皮鬆,高達26.5米,胸徑1.06米,冠幅16米,大約生長了1300年。我國最古老的白皮鬆當推山東曲阜顏廟旁的一棵,高達35米,幹周約5米,自主幹上分出9個主枝,樹形十分雄偉壯麗。當地稱之為“虎皮鬆”。
除此之外,在我國的山西、河北、河南、陝西、四川、湖北、甘肅等省海拔500~1800米的局部地方也野生著一些白皮鬆林。
白皮鬆是1831年由俄國人彭紀在北京發現後而得名的,1846年由英國人福芎引入倫敦,現在英國邱園,已長成鬱鬱蔥蔥的白皮鬆大樹。在我國,由於近數十年的人工栽培,白皮鬆的足跡幾乎已遍布祖國各地。
綠化海岸的先鋒樹——木麻黃
我國華南沿海一帶,荒沙遍地,如果遭到台風的肆虐,往往會飛沙走石,掀翻屋舍,毀壞莊稼,使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例如,在海南島文昌縣的馮坡鄉,經一次強台風之後,海灘的飛沙竟向內陸入侵了8~10米。這個鄉有個樂大村,建國前,因飛沙侵襲而不得不三遷村址。那麼,有沒有辦法來製止猖獗的飛沙呢?有,那就是造林。但是,那裏氣候炎熱,到處布滿米粒般大小的沙粒,如何種得了樹?人們曾苦心在那裏種植了許多樹種,都未獲得成功。後來,終於找到一種樹可以在那裏生根發芽,安家落戶下來。這就是著名的綠化海岸的先鋒樹種——木麻黃。
木麻黃屬於木麻黃科,為常綠喬木,高可達30米左右。其樹幹通直,枝條由樹幹上斜向伸出,其小枝細軟而下垂,灰綠色,由於它酷似馬尾鬆的鬆針,所以,在廣州,人們常稱它為馬尾鬆,其實它們之間毫無關係。木麻黃是沒有葉子的,這些狀如鬆針的小枝就長在枝的先端。小枝長約20厘米,其上有6~8個棱,仿佛木賊的節。在每個節上都可以看到數枚已經退化了的鱗葉。實際上,那些灰綠色的小枝擔負著葉的功能。
木麻黃生長極為迅速。在適宜條件下,每年可以長高3米,在廣東栽培的孤立木,15年生的就可達20米,胸徑50厘米。說起木麻黃生長的速度之快,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在華南沿海等地,原是一片荒灘,當地漁民撒了一些種子在海灘上,隨即就上海捕魚去了,經數月之後,當他們返航時,竟找不到當時開船的地方,跟前隻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木麻黃林!
木麻黃原產於澳洲、馬來半島等地。我國最早是在1885年,由小笠原群島引進種子,播種於台灣。1959年開始在廣東、福建、廣西等省份海灘全麵開展造林,如廣東湛江地區營造的木麻黃林帶全長就有800多千米,保護著30多萬畝農畝和數以千計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