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自造內心秩序之途(1 / 3)

人類成員中最不堪大量信息闖入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米哈裏說:“精神分裂症患者會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幹的刺激,接收所有資訊。而很悲慘的是,他們並沒有控製任何事物進出意識的能力。”有些病人把這種現象描述得很生動:“事情太快地湧進來,我失去控製,終於迷失了。”我認為,人類成員們看似不同的性格其實是連續譜,而不是割裂為正常人與病人兩大類別。病態常常以其凸顯的特征,幫助我們認識常態。多數人未因信息過多而致殘,但未嚐不是信息過多的困擾者。在如何麵對外部的悲觀信息上,米哈裏與塞利格曼給出了兩種解答。塞利格曼的看法是,不同的解釋方式決定了不同的生命狀態。我們繼承了祖先悲觀與審慎的解釋方式,在遠古殘酷的生存競爭中需要如此,但現在的生活已經遠離零和博弈,沒有那麼殘酷,因此“解釋”可以向樂觀的方向調整。輕度悲觀使我們在做事前三思而後行,但大部分時間樂觀更好。米哈裏的方法是,麵對太多的,包括負麵的信息,你必須找到一項能長久地凝聚自己注意力的活動。這樣你麵對眾多信息時便有了輕重之別,乃至屏蔽若幹信息。二位的共同性是強調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金錢是否能讓人幸福呢?米哈裏做了斷然的否定。今天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這個看法,但其中一部分人立即將幸福置換到昨天金錢占據的位置上,他們認為幸福才是人生理當直奔的主題。米哈裏與筆者對此大不以為然。米哈裏引用了筆者也曾引用過的弗蘭克的話:“事實上,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為目標而浮現於人們的追求麵前,而隻不過表現為目標既達的某種附帶現象。然而在神經官能症患者那裏,這種原初的追求似乎都被扭曲為對幸福的一種直接性追求,扭曲為快樂意誌……快樂成了注意力的唯一內容和對象。然而,神經官能症患者在多大程度上糾纏於快樂之中,他便在多大程度上讓快樂的根據從眼皮底下跑掉,而快樂‘效應’也不會再出現。”米哈裏在本書中的全部研討都是在證明幸福不是人生主題,而是附帶現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在人們認識幸福的誤區中,比金錢更本質的是感官享樂。米哈裏一言蔽之:“享樂的片刻轉瞬即逝。”“尋求快樂是基因為物種延續而設的一種即時反射,其目的非關個人利益。進食的快樂是為確保身體得到充足營養,性愛的快樂則是鼓勵生殖的手段,它們實用的價值淩駕於一切之上……但實際上,他的性趣隻不過是肉眼看不見的基因的一招布局,完全在操縱之中……如果無法抗拒食物或酒精的誘惑,或無時無刻不欲念纏身的人,就無法自由控製內在的心靈。”“跟隨基因的反應,享受自然的樂趣,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我們應該認清事實真相。”

人類成員中最不堪大量信息闖入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米哈裏說:“精神分裂症患者會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幹的刺激,接收所有資訊。而很悲慘的是,他們並沒有控製任何事物進出意識的能力。”有些病人把這種現象描述得很生動:“事情太快地湧進來,我失去控製,終於迷失了。”我認為,人類成員們看似不同的性格其實是連續譜,而不是割裂為正常人與病人兩大類別。病態常常以其凸顯的特征,幫助我們認識常態。多數人未因信息過多而致殘,但未嚐不是信息過多的困擾者。在如何麵對外部的悲觀信息上,米哈裏與塞利格曼給出了兩種解答。塞利格曼的看法是,不同的解釋方式決定了不同的生命狀態。我們繼承了祖先悲觀與審慎的解釋方式,在遠古殘酷的生存競爭中需要如此,但現在的生活已經遠離零和博弈,沒有那麼殘酷,因此“解釋”可以向樂觀的方向調整。輕度悲觀使我們在做事前三思而後行,但大部分時間樂觀更好。米哈裏的方法是,麵對太多的,包括負麵的信息,你必須找到一項能長久地凝聚自己注意力的活動。這樣你麵對眾多信息時便有了輕重之別,乃至屏蔽若幹信息。二位的共同性是強調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金錢是否能讓人幸福呢?米哈裏做了斷然的否定。今天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這個看法,但其中一部分人立即將幸福置換到昨天金錢占據的位置上,他們認為幸福才是人生理當直奔的主題。米哈裏與筆者對此大不以為然。米哈裏引用了筆者也曾引用過的弗蘭克的話:“事實上,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為目標而浮現於人們的追求麵前,而隻不過表現為目標既達的某種附帶現象。然而在神經官能症患者那裏,這種原初的追求似乎都被扭曲為對幸福的一種直接性追求,扭曲為快樂意誌……快樂成了注意力的唯一內容和對象。然而,神經官能症患者在多大程度上糾纏於快樂之中,他便在多大程度上讓快樂的根據從眼皮底下跑掉,而快樂‘效應’也不會再出現。”米哈裏在本書中的全部研討都是在證明幸福不是人生主題,而是附帶現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在人們認識幸福的誤區中,比金錢更本質的是感官享樂。米哈裏一言蔽之:“享樂的片刻轉瞬即逝。”“尋求快樂是基因為物種延續而設的一種即時反射,其目的非關個人利益。進食的快樂是為確保身體得到充足營養,性愛的快樂則是鼓勵生殖的手段,它們實用的價值淩駕於一切之上……但實際上,他的性趣隻不過是肉眼看不見的基因的一招布局,完全在操縱之中……如果無法抗拒食物或酒精的誘惑,或無時無刻不欲念纏身的人,就無法自由控製內在的心靈。”“跟隨基因的反應,享受自然的樂趣,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我們應該認清事實真相。”

人類有一個超大的意識係統。意識係統需要秩序,其無序時人們會焦慮、煩躁。生理欲望需要滿足。但無論欲望滿足上欠缺、適當還是過度,都與意識係統中的秩序較少關聯。而“好的生存狀態”,英文直譯為well being,就是幸福的意思,“好的生存狀態”要兼括生理滿足與精神係統中的秩序。後者如何獲得,是米哈裏寫作本書的目的所在。米哈裏不是從尋常視角去討論內心的秩序,而是從大自然的秩序之起點開講,即熵與反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