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章 龍虎 風雲、戊(1 / 2)

戊、

屯田,又稱軍墾,在數百年前便早已兵農分割開來的赤龍王朝,軍民一體不分的平時種田、戰時披甲的方式似乎是一種開曆史倒車的行為,讓職業軍人去種地?這簡直是胡來!然而此策卻意外的十分適合當下的一林。

以少年「長安」為領主的一林此時軍隊數量接近兩萬,更有新接手的數萬未安置流民,加上一林本來的居民,吃飯的嘴巴已經超過了十萬!對於從沒有管過這麼多人吃飯問題的「長安」等人來說,這簡直是個天文數字,而人口與生產力、軍隊數量間的矛盾,無疑是目下急待解決的主要矛盾,但考慮到封地的治安及防守等問題,散兵歸農並不是可行方案,於是「邑竹」才為少年領主提出了這個軍墾屯田之策。

首先是分屯,為了避免當地原住民與數量幾乎相當的外來流民發生衝突,先將流民們分散安置在那些因戰亂等原因荒廢的無主地上建立駐屯村,為之後的開墾生產做準備。

再來是軍隊,在老病傷殘複員、汰弱留強、踢出害群之馬等必要措施之後,全軍共得約一萬八千名官兵,將這些軍隊一分為二,按家庭、家族等關係分配在對月城、原住民村及流民屯墾村,其中九千人進行日常守備及軍事訓練時另九千人便去開墾田地發展生產,定期輪換,這樣一來既滿足了不大量裁軍又保證了生產力平衡。

按照「邑竹」的估計,初期一定會很艱難,甚至會不可避免的伴隨著混亂乃至個別暴動,但隻要走上正軌,不但可以養活新增的數萬流民,日後還可以在表麵軍隊數量不增加的狀態下暗中擴軍!

軍隊的實際數量沒有減少,卻兼顧了封地防守、生產力、治安等多個方麵,就算今後擴軍也可以仍舊利用這種輪換方式藏兵於農,表麵始終隻保持兵不滿萬的樣子,從而不引起周圍勢力的過早警覺,真是良策。

“不過……”

「邑竹」歎了口氣補充道。

“缺點也很明顯……”

“是軍隊的訓練質量不足嗎?”

講到軍事問題,少年領主可就不是外行了,不待「邑竹」說完便提了出來。中年人點了點頭,幹幾天農活練幾天兵的軍隊,戰鬥力肯定不能和天天專心練兵的軍隊比,當然,問題還不止這些……

同席的「清川」在領主大人及前輩麵前不敢多言,一直默默的聽著、消化著席間的對話,「邑竹」的分軍屯田之策令年輕人歎為觀止,但是為吏多年的經驗還是告訴「清川」,這個主張有一個致命的問題,想到此年輕人的表情僵硬了起來。

「邑竹」注意到了「清川」的表情變化。

“是不是發現這個屯田之策的問題了?”

中年的話不是責問,而是好像“你才剛發現問題啊”的樣子。

對於這個能幹、好學又十分謙恭有禮的後輩,「邑竹」是很欣賞的,希望他也可以在領主麵前展示才華並得到領主的重用,中年人扭頭望向「長安」,少年會意,點頭表示同意由「清川」發言。

得到前輩的推薦與領主大人的認可後,年輕人鼓足勇氣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對於屯田來說,士兵的訓練處於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狀態還真不是核心問題,真正致命之處是管理的工作量。

部署分屯,如何分流安置數萬流民,日常生活所需糧食、物資的調集與分配,駐屯地房屋的建設與土地劃分,處理原住民與流民間的各類分歧乃至衝突,軍隊的重新編製與輪換的具體安排,各種不同工作的日程、組織與落實、監督等等,這麼巨量又紛繁複雜的工作需要大量識字、懂算數之法、建築之法與熟練民事組織、調停工作的文吏來完成,而如今一林的文吏資源又幾乎都在一個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