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回來了。分享一下打算另一本書的序言:
有一名二十齡的畫手,獨善其畫。他的畫中畫有人物情,心中人天地雲雨;掌心緊繃著畫筆,此中畫,生的穎麗。
他少有止筆,兩目不為所動;心中卻極傷,畫的世界繪出了他的全世界。“世界也畫完了,天地不再有我!”
他第一次止住了筆,回頭的速度同他筆停,便慢了。旁人視角有見,有長生氣勢的麵龐、停頓的雙目,頷下微微似有筆墨。
沒有傷,沒有疤,隻有畫筆留下的墨。清澈而又透明,俊中含有美畫。物是人非,他都以畫為稱。
他從不相信,鏡子裏的是完整的自己,立誓。而找的便是這個世界最好的畫家,讓畫家用自己畫筆,畫下自己。
愛畫,善畫,完成了畫!他此生最大的遺憾便是不能畫得自已。
是他此生唯一的心願。他畫下的山河,人、物、事、景;都在默默的變成現實。而他唯一少畫的是個畫家。
在他心中,畫家很神秘!他又豈能畫出畫家?他掙紮著,最後爆發,畫下了一個同自己貌樣的畫,但騙不了他的心!
“我要找到世界的畫家,我已經畫得了世界?畫家在哪裏?我願盡一生之心力,得到畫中是我的畫!
掌心的筆如同心一樣,因為“新的世界”仿佛入駐了他畫中…
人流之交錯,車水馬龍、紅,綠,黃三種燈光在交通道閃爍,那是布滿交錯路的紅綠燈。從高樓慢慢由探視變成俯瞰,房屋林地,公路像條血管,整個城市…
像個整體運轉著,似乎有百萬人口,算得上國內很大的城市,大的俯瞰也隻是“雞眼”。隻見兩旁,不視前後。
對稱而又極廣,人、物、事、雜亂地沒有畫中那般合,像一個極為標準每一處細節都與所畫的人從微至發絲,宏至世界。
筆下畫真是一個世界,但不是真的那般完美。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畫中,而畫中的畫在畫一個世界,而這世界的他在畫一個世界,畫中又是他在畫一個世界…
永無止境,他究竟在第幾重畫中?“我為何要畫自己,是怨還是恨?”他不知自己在幹什麼,似乎總重複按製定一樣在畫畫?
“我難道?真的隻是一幅畫而以?不…我要畫出自己!”他又持筆,可永遠畫不好自己。…呆在一處。
凝視著畫中世界,畫世界中,如他所處的“真實”世界一樣。有一名喚做,陳初辭的畫手,極為愛畫,善畫!
“小初辭,你怎麼也不小了,該考慮一下姑娘之事?”這口吻是很輕的,從初辭的神情中得出,說話人是初辭的母親。
“母親,初辭還沒有中意喜歡的人。”陳初辭小心地出聲,手中畫筆不肯直放。
但陳初辭對母親十分敬愛,母命不敢相違,陳初辭弱弱的將視線從畫中遷到母親臉龐。母親支持養育了陳初辭從十歲到到在。
多年來,陳初辭沉迷於畫中,對人暖情懷少了許多,雖然對母親十分敬愛,為人處事上卻唯畫而尊,執筆的手上仿佛才傾注陳初辭的一切,不言不語。
做為陳初辭的母親梁若言也一再順從初辭,這一次梁若言,直言了,她知道自己口誤也許會引得陳初辭的不滿。
梁若言是陳初辭母親但言行上對陳初辭幾近是百依百順,突然唱一次反調。氣氛同這熱乎的水開始發涼…
“母親為你買了一新畫筆,你看看?是否還喜歡?”梁若言少見陳初辭對什麼感興趣,這次有心地挑去了一畫筆。
“母親厚愛,初辭很喜歡;母親如何說的,辭兒便如何做。”陳初辭欣喜的接過畫筆。
筆似有些沉,有點古老?不知為何,陳初辭斷言用此筆繪畫,又能更勝一籌。
“初辭喜歡便是了,姑娘的事是母親著急了,辭兒想怎麼,便如何也罷。”母親似是注意到陳初辭那幅畫...
先是漣漪,後竟是激動,眼淚間也似乎配合搭戲;那幅畫中人物淡紫長裙,正是梁若言多年來的衣著打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