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之後,滄浪亭幾度荒廢,南宋初年一度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宅第。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撫宋犖重建此園,把傍水亭子移建於山之巔,形成今天滄浪亭的布局基礎,並以文征明隸書“滄浪亭”為匾額。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毀於兵火。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
滄浪亭占地麵積1萬多平方米。園內由一泓清水貫穿,波光倒影,景象萬千。亭四周環列有數百年樹齡的高大喬木六株。亭上石額“滄浪亭”為俞樾所書。
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上聯選自歐陽修的《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隻賣四萬錢”句,下聯出於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句。
天壽寺大聖寶塔
天壽寺大聖寶塔,位於安徽省廣德縣桃州鎮,原在天壽寺內,現在寺毀塔存。
大聖寶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當時建五層。
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被焚,於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重建完成,增添兩層,成為七層塔。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塔的各層飛簷被毀於戰火。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先後對其重修。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重陽節觀音廟會時,因放爆竹起火,嚴重被毀,僅存磚體塔身。1984年7月至1986年4月進行了全麵修繕,恢複了昔日光景。
現在的大聖寶塔為六角七層磚木混合式樓閣塔,高約四十米。青石塔基,基座一米多高。塔底層外邊長約五米,塔壁一米多厚。每層海麵中央開設壺門,一到五層門道頂部為八角藻井,六、七層為拱頂,二到七層壺門兩側設假直欞窗。底層正東、東南、東北三麵門,互通,方便出入,正西、西南、西北三門沿內壁封閉。塔外各層轉角均設扇形倚柱,各層腰簷設磚製鬥拱。塔內為空筒式,設有扶手板梯,每層樓麵均以方磚鋪砌。
1983年12月,在塔基地宮內出土一方石碑,確切記載了塔的原名和建塔經過。
太白樓
太白樓,位於安徽馬鞍山市采石磯西南一公裏處,麵臨長江,背依翠螺山,是一座金碧輝煌、宏偉壯麗的古建築,與湖南的嶽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滕王閣並稱“長江三樓一閣”,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
太白樓原名“謫仙樓”。據舊誌載,始建於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其他的因記載過簡,不得而知。
目前能夠確認較早的興建時間為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廣濟寺僧在修惠於寺前建清風亭的同時,在寺前建謫仙樓,將太白像祭祀於樓上。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之,易名為“太白樓”,又將神霄宮旁的李白祠移建於此,形成了樓閣和壁的格局。鹹豐年間,被毀於戰火。
蘇氏之後,滄浪亭幾度荒廢,南宋初年一度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宅第。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撫宋犖重建此園,把傍水亭子移建於山之巔,形成今天滄浪亭的布局基礎,並以文征明隸書“滄浪亭”為匾額。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毀於兵火。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
滄浪亭占地麵積1萬多平方米。園內由一泓清水貫穿,波光倒影,景象萬千。亭四周環列有數百年樹齡的高大喬木六株。亭上石額“滄浪亭”為俞樾所書。
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上聯選自歐陽修的《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隻賣四萬錢”句,下聯出於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句。
天壽寺大聖寶塔
天壽寺大聖寶塔,位於安徽省廣德縣桃州鎮,原在天壽寺內,現在寺毀塔存。
大聖寶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當時建五層。
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被焚,於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重建完成,增添兩層,成為七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