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側柏林麵積60餘公頃,千姿百態的側柏從危崖石縫中生出,顯示了柏樹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
黃花嶺為九龍山之峰,因遍地開滿黃花而得名。山坡上有大麵積山杏、山桃,可夏觀黃花,秋摘野果,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黃花嶺海拔558.4米,與天津市最高峰——九山頂、八仙山遙遙相對。登上峰頂,一覽眾山,近山碧綠,遠山蒼翠,流雲薄霧,宛若仙境,京東勝景盡收眼底。
磬錘峰森林公園
磬錘峰森林公園地處河北省承德市,建園於1993年,麵積4020公頃。公園環抱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與馳名中外的避暑山莊和規模宏大的外八廟風景名勝相融,武烈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境。
公園處於暖溫帶向寒帶過渡地帶,屬溫帶半濕潤半幹旱大陸季風性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8.9℃,年平均降雨量556.7毫米,無霜期142~168天。
公園內土壤基岩有暗紫色、深灰色河礫岩、花崗岩、片麻岩,土壤類型為棕壤、褐土、草甸土三大類。
公園植被屬溫帶闊葉林帶,木本植物45科83屬142種,其中喬木樹種77種,灌木55種,藤緣植物10種,野生動物和鳥類100多種。
公園地形屬低山丘陵區,在大地構造上屬內蒙古台背斜與燕山沉陷帶的過渡地帶。大約在7000萬年前全球性造山運動中,不同時代的地層隨著地殼的運動上升為陸地,形成低山丘陵的地質單元,經岩漿及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蝕作用,產生了千姿百態的岩石造型,再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自然形成了各種奇峰、異石、岩洞、絕壁,構成了特殊的千岩競秀、異峰崢嶸的承德丹霞地貌景觀。
磬錘峰從形成至今大約已有300萬年,它挺拔峻峭,直插雲端,且上粗下細,很像洗衣用的棒槌,所以俗稱棒槌山。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來到熱河,非常欣賞這座山,因它又像寺廟裏的磬錘,因而賜名“磬錘峰”,並在詩中寫道:“君不見,磬錘峰,獨峙山麓立其東。”磬錘森林公園也緣此而得名。在修建避暑山莊時,根據康熙皇帝的旨意,於如意湖西側山岡之上修建了“錘峰落照”亭,以東眺磬錘峰。康熙皇帝常常登亭觀夕照,並題詩讚曰:“縱目湖山千載留,白雲枕澗報深秋,巉(chán)岩自有爭佳處,未若此峰景最幽。”此後雍正、乾隆、鹹豐皇帝及許多文人墨客都曾寫詩讚美磬錘峰,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磬錘的神話傳說。
從磬錘峰腳下昂首仰視峰頂,白雲繚繞,兩側陡直如刀削,十分雄奇壯麗,分明是男子漢陽剛之氣的象征,也是山城承德的標誌。據測量,磬錘峰海拔596.29米,石棒槌高38.29米,上部平均直徑15.04米,下部直徑10.07米。基座高21.13米,長38米,寬3~5米,體積6508立方米,重約1620萬千克,勝過西南非洲納米比亞的“上帝拇指”,堪稱世界一絕。在磬錘峰距基座18米處,山峰的半腰有一株縱橫而生的蒙桑,據考證其樹齡在300年以上。磬錘峰為礫石形成的沉積岩,在這種既缺土壤又缺水源的自然環境下,石縫中主幹直徑30多厘米、高3米多的蒙桑樹仍生長得蒼勁挺拔、枝葉茂密,不可不謂之一奇。磬錘峰南500米有一處凸起的天然巨石,被稱為蛤蟆石,石長約20米,高約14米,其臨崖有一道橫向石縫,遠眺該石像一隻躍上藍天的蛤蟆,昂首凸目,大嘴微啟,神態逼真,惟妙惟肖。巨石底下有一岩洞,腑口人,臀口出,南北貫通,高處約1.8米,縱深9米,寬處可容十幾人,最窄處隻容一人匍匐而過,遊人可鑽其腹,攀其頂。炎夏洞內涼風習習,清爽異常,入內小憩,暑氣全消。蛤蟆石以這些奇特之處被稱為“絕世怪石”。
天然側柏林麵積60餘公頃,千姿百態的側柏從危崖石縫中生出,顯示了柏樹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
黃花嶺為九龍山之峰,因遍地開滿黃花而得名。山坡上有大麵積山杏、山桃,可夏觀黃花,秋摘野果,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黃花嶺海拔558.4米,與天津市最高峰——九山頂、八仙山遙遙相對。登上峰頂,一覽眾山,近山碧綠,遠山蒼翠,流雲薄霧,宛若仙境,京東勝景盡收眼底。
磬錘峰森林公園
磬錘峰森林公園地處河北省承德市,建園於1993年,麵積4020公頃。公園環抱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與馳名中外的避暑山莊和規模宏大的外八廟風景名勝相融,武烈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境。
公園處於暖溫帶向寒帶過渡地帶,屬溫帶半濕潤半幹旱大陸季風性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8.9℃,年平均降雨量556.7毫米,無霜期142~168天。
公園內土壤基岩有暗紫色、深灰色河礫岩、花崗岩、片麻岩,土壤類型為棕壤、褐土、草甸土三大類。
公園植被屬溫帶闊葉林帶,木本植物45科83屬142種,其中喬木樹種77種,灌木55種,藤緣植物10種,野生動物和鳥類100多種。
公園地形屬低山丘陵區,在大地構造上屬內蒙古台背斜與燕山沉陷帶的過渡地帶。大約在7000萬年前全球性造山運動中,不同時代的地層隨著地殼的運動上升為陸地,形成低山丘陵的地質單元,經岩漿及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蝕作用,產生了千姿百態的岩石造型,再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自然形成了各種奇峰、異石、岩洞、絕壁,構成了特殊的千岩競秀、異峰崢嶸的承德丹霞地貌景觀。
磬錘峰從形成至今大約已有300萬年,它挺拔峻峭,直插雲端,且上粗下細,很像洗衣用的棒槌,所以俗稱棒槌山。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來到熱河,非常欣賞這座山,因它又像寺廟裏的磬錘,因而賜名“磬錘峰”,並在詩中寫道:“君不見,磬錘峰,獨峙山麓立其東。”磬錘森林公園也緣此而得名。在修建避暑山莊時,根據康熙皇帝的旨意,於如意湖西側山岡之上修建了“錘峰落照”亭,以東眺磬錘峰。康熙皇帝常常登亭觀夕照,並題詩讚曰:“縱目湖山千載留,白雲枕澗報深秋,巉(chán)岩自有爭佳處,未若此峰景最幽。”此後雍正、乾隆、鹹豐皇帝及許多文人墨客都曾寫詩讚美磬錘峰,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磬錘的神話傳說。
從磬錘峰腳下昂首仰視峰頂,白雲繚繞,兩側陡直如刀削,十分雄奇壯麗,分明是男子漢陽剛之氣的象征,也是山城承德的標誌。據測量,磬錘峰海拔596.29米,石棒槌高38.29米,上部平均直徑15.04米,下部直徑10.07米。基座高21.13米,長38米,寬3~5米,體積6508立方米,重約1620萬千克,勝過西南非洲納米比亞的“上帝拇指”,堪稱世界一絕。在磬錘峰距基座18米處,山峰的半腰有一株縱橫而生的蒙桑,據考證其樹齡在300年以上。磬錘峰為礫石形成的沉積岩,在這種既缺土壤又缺水源的自然環境下,石縫中主幹直徑30多厘米、高3米多的蒙桑樹仍生長得蒼勁挺拔、枝葉茂密,不可不謂之一奇。磬錘峰南500米有一處凸起的天然巨石,被稱為蛤蟆石,石長約20米,高約14米,其臨崖有一道橫向石縫,遠眺該石像一隻躍上藍天的蛤蟆,昂首凸目,大嘴微啟,神態逼真,惟妙惟肖。巨石底下有一岩洞,腑口人,臀口出,南北貫通,高處約1.8米,縱深9米,寬處可容十幾人,最窄處隻容一人匍匐而過,遊人可鑽其腹,攀其頂。炎夏洞內涼風習習,清爽異常,入內小憩,暑氣全消。蛤蟆石以這些奇特之處被稱為“絕世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