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色彩的對比法則就會幫助理解色彩運用。
2.色彩運用
為什麼在藍色帷幔上的蘋果會發黃?為什麼日落後的天空背景上的樹木會變成紫色?或者在藍色的遠景上麵,天空的顏色發暖?
這是因為存在對比,用兩種對立事物或對立現象相互比較,從而得到相互襯托並使雙方特性更為強烈稱為對比。
色彩的對比概括來說有以下6個方麵:
(1)補色對比:如紅與綠,黃與紫,橙與青的對比。在12色相環中任一直徑兩端相對的兩色均為補色對比色。補色對比最富有刺激性,效果鮮豔奪目。
(2)冷暖對比:色相環中,黃和青,紅和青,橙和綠等,它們雖非補色關係,但冷暖相距較遠,可以形成冷暖對比。
(3)明度對比:或稱黑白對比。色相比較接近而深淺對比強烈者可以稱之為明度對比。如同類色對比主要是明度對比。
(4)明暗對比:或稱光影對比。以明暗法做出強烈的光影效果形成對比。
(5)純度對比:色彩的純度不一也能形成對比效果。如在灰色底子上的鮮豔色塊,有光華奪目的對比效果。
(6)麵積對比:在畫麵中色彩所占麵積大小也能形成對比效果,在色彩平衡中尤其明顯。
如果同時將具有上述幾種對比的兩塊顏色放在一起,其對比效果更為強烈。如在一塊深綠的灰底子上放一塊明亮的橙紅色,因為它同時具有補色對比、明度對比、純度對比、大小對比,因而具有非常響亮的效果。
運用色彩對比規律,可以充分發揮色彩的能量,在人的視覺上引起強大的感官刺激,獲得深刻的印象。
3.色彩的補色法則
補色法則更準確的表現物體的固有色調。如:
紅——(補色)綠:青+黃
青——(補色)橙:紅+黃
這一法則有助於我們對顏色空間感的形成:看同一距離的物體,會感覺一切冷色(藍色)的物體要比暖色的物體似乎遠一些;視野中的空氣層次使得遠處的物體淡漠。理解這一點,可以幫助畫家表現畫中的深度,使他能正確地規定出物體彼此之間的遠近距離。
以上談到的法則,都是關於物體的固有色以及周圍各種東西的顏色對該物體的影響。此外,光對固有色有很大影響。光有冷光(陰天)和暖光(有太陽時)。
被描繪的物體接受光照的時候,反映出的明暗深淺光分為:亮部、高光、中間調子、暗部和反光。這些要素(即五種調子)在素描中應該用深淺不同的調子表現出來,而在油畫中它們是要用色彩來表現的。罐子上的高光不可能是白的,因為在描繪亮部的色彩時,高光也就帶一定的色彩。
在暗處,物體的固有顏色不可以在習作中單單畫成暗的陰影就算了,而一定要表現出它的色調來。實際上,就是在黏土罐子的暗處,我們也不用思索就知道它的本來顏色。補色法則和顏色對比法將幫助我們理解。如果我們麵前放著一隻綠色蘋果,那麼它上麵的陰影可能是稍帶些紅色的,因為在冷光的作用下,陰影部分會帶有暖調子色彩。
4.色彩法則與確定背景顏色也有重要聯係
能否表現出物體的立體形狀和描繪出深度,這要決定於你對背景的顏色與物體的顏色相對照的能力如何。從顏色上來看,背景可能是與靜物物體的顏色相對比的,也可能是與物體的顏色相近似的。
在第一種情況下,對於一個初學油畫的人來說,要解決表現深度的任務,是輕而易舉的。對他的要求隻不過是,加強前景物體和中景物體與背景的對比關係,減弱後景物體與背景的對比關係。
在第二種情況下,要特別注意物體與背景的交接處,當畫者力求在物體周圍的部分背景上或者在物體本身的邊緣上添加對比色調時,也同樣要根據前景最強的道理而加強這種色調。
5.色調與色彩的效果
色調是指占畫麵主導地位的色彩傾向所組成的色彩效果。通常稱冷調、暖調、綠調、黃調、灰紫調、灰綠調、暗紅調、金黃調、銀灰調、明調、暗調等等。
(1)正常光源下大麵積色塊決定色調傾向:大麵積綠色為主的為綠色調,大麵積金黃色為主的為金黃色調。如畫一堆梨子放在紅桌毯上,整個畫麵充滿紅色,則為紅調子;放在綠桌毯上,周圍是大麵積綠色則為綠調子。由於整個畫麵調子的不同,梨子的色彩也有不同的變化。
(2)光源色對色調的影響: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畫的《魯昂大教堂的黎明和黃昏》,最能說明這種影響。同樣的教堂,在黎明和黃昏的不同光線下,整個色調發生了不同變化。這是由於光源迷茫籠罩著整個物象和空間,使它們失去原來的固有色,而被統一在這種光源的影響下。
(3)大麵積、鄰近色對色調的影響:在大麵積和諧的色調中,局部的小塊對比色調具有寶石般的活力,並影響整個畫麵的色調傾向。如在灰綠色調中的橙黃色,可能使整個綠色變暖一層。
具有統一色調的畫麵上的色彩都是各得其所的。它們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而不影響整個色調的統一,猶如一曲交響樂那樣,所有聲部和樂器都各自發揮它們的特長而統一在完善的旋律之中,決不允許哪一件樂器發出噪音或走調。油畫中的色彩也是這樣,一切都應當安排得恰如其分,服從整個色調的統一效果。有些顏色應當很安靜的呆在自己的位置上,有的則可以跳躍,但也不能出格,不能破壞色調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