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海洋動物(1 / 3)

並非所有有刺胞的動物都能傷人,也並非所有長有刺胞的動物都有毒,能傷人的約有196種,主要集中在那漂柔如紗的水母類、骨硬如石的珊瑚類、分枝如羽的水螅類等三類動物中的部分成員。白色霞水母、沙蟄、長須霞水母、燈水母、方水母、僧帽水母等都能蜇人。如沙蟄直徑有1米,重200多千克,觸手1米多長,漂遊海麵。遊人常好奇地去抓去捧去抱,不幸被蜇傷。傷者劇痛如灼,出現紅斑、發燒、呼吸困難,重者致死。方水母的觸手上有幾十億個刺胞,足可以使20個成年人在2~3分鍾喪生,有的幸存者描述被刺時的感覺像是一盆火倒在皮膚上,使人劇痛。

珊瑚中的鹿角珊瑚、縱條磯海葵、等指海葵等也有毒,尤以海葵為甚,其軟如花辦的觸手上,布滿刺細胞,刺傷後亦有灼痛感,以後出現皰疹,夜間奇癢難忍。

水螅的種類很多,有2800多種,能蜇人的主要是羽螅類,如佳美羽螅。它們棲息於沿岸淺水域水流湍急處的礁石上,成群而棲,分枝如羽,狀如小草,高7~20厘米。它們身上的刺細胞很多,一個長5厘米的小分枝上就有3萬個刺胞。被刺後也會有刺痛、灼痛或刺癢感,然後出現紅斑等。

這些有刺胞的動物的毒素主要是用以捕捉食物,所以對甲殼動物特別有作用。1微克的巨疣海葵毒素就足以使蟹和長臂海蝦麻痹。它們的毒性和引起的症狀因種類而異,具有心髒毒、肌肉毒和神經毒的成分,引起死亡的主要是心髒毒。若不慎被蜇,應盡快用酒精、10%福爾馬林、稀釋的氨水溶液或用糖、鹽、橄欖油或幹沙敷在受傷處的表麵,或用幹布用力擦拭幹淨,防止刺胞繼續傷人,或在45℃熱水中浸泡30~90分鍾,切忌用清水或濕沙擦洗。

傷人的海膽毒棘

海膽的危險武器有兩種類型:一是針狀的毒棘,二是叉棘。大多數危險海膽必具備其一或二者皆備。海膽全身長滿了棘,但各種海膽間又有很大差別。多數種的棘是硬的,棘端圓而鈍,沒有毒腺。但有些種的棘細長而尖銳且是中空,如刺冠海膽的棘可長達30厘米。這種棘很容易斷,刺傷皮膚斷在其內,難往外取,抓取這種海膽是很危險的。

叉棘小而精巧,長在棘之間,有好幾種類型。其中之一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頭部,位於上端;一是下部的柄,起支持作用。頭是圓球形,又稱球生叉棘,是有毒器官,主要用以防禦。一旦刺中目標,叉棘可以從殼上脫下來,活幾個小時,繼續對被刺者產生毒性作用。

被刺後傷口異常疼痛,除因斷下的棘留在皮膚內引起劇痛外,棘內的紫色毒液會注入皮膚,引起被刺部位皮膚紅腫,較重者還會引起惡心、嘔吐和腹瀉,甚至失去知覺,呼吸困難,個別者還會死亡。所以在采集海膽時務必小心,盡可能戴上厚的手套。

並非所有有刺胞的動物都能傷人,也並非所有長有刺胞的動物都有毒,能傷人的約有196種,主要集中在那漂柔如紗的水母類、骨硬如石的珊瑚類、分枝如羽的水螅類等三類動物中的部分成員。白色霞水母、沙蟄、長須霞水母、燈水母、方水母、僧帽水母等都能蜇人。如沙蟄直徑有1米,重200多千克,觸手1米多長,漂遊海麵。遊人常好奇地去抓去捧去抱,不幸被蜇傷。傷者劇痛如灼,出現紅斑、發燒、呼吸困難,重者致死。方水母的觸手上有幾十億個刺胞,足可以使20個成年人在2~3分鍾喪生,有的幸存者描述被刺時的感覺像是一盆火倒在皮膚上,使人劇痛。

珊瑚中的鹿角珊瑚、縱條磯海葵、等指海葵等也有毒,尤以海葵為甚,其軟如花辦的觸手上,布滿刺細胞,刺傷後亦有灼痛感,以後出現皰疹,夜間奇癢難忍。

水螅的種類很多,有2800多種,能蜇人的主要是羽螅類,如佳美羽螅。它們棲息於沿岸淺水域水流湍急處的礁石上,成群而棲,分枝如羽,狀如小草,高7~20厘米。它們身上的刺細胞很多,一個長5厘米的小分枝上就有3萬個刺胞。被刺後也會有刺痛、灼痛或刺癢感,然後出現紅斑等。

這些有刺胞的動物的毒素主要是用以捕捉食物,所以對甲殼動物特別有作用。1微克的巨疣海葵毒素就足以使蟹和長臂海蝦麻痹。它們的毒性和引起的症狀因種類而異,具有心髒毒、肌肉毒和神經毒的成分,引起死亡的主要是心髒毒。若不慎被蜇,應盡快用酒精、10%福爾馬林、稀釋的氨水溶液或用糖、鹽、橄欖油或幹沙敷在受傷處的表麵,或用幹布用力擦拭幹淨,防止刺胞繼續傷人,或在45℃熱水中浸泡30~90分鍾,切忌用清水或濕沙擦洗。

傷人的海膽毒棘

海膽的危險武器有兩種類型:一是針狀的毒棘,二是叉棘。大多數危險海膽必具備其一或二者皆備。海膽全身長滿了棘,但各種海膽間又有很大差別。多數種的棘是硬的,棘端圓而鈍,沒有毒腺。但有些種的棘細長而尖銳且是中空,如刺冠海膽的棘可長達30厘米。這種棘很容易斷,刺傷皮膚斷在其內,難往外取,抓取這種海膽是很危險的。

叉棘小而精巧,長在棘之間,有好幾種類型。其中之一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頭部,位於上端;一是下部的柄,起支持作用。頭是圓球形,又稱球生叉棘,是有毒器官,主要用以防禦。一旦刺中目標,叉棘可以從殼上脫下來,活幾個小時,繼續對被刺者產生毒性作用。

被刺後傷口異常疼痛,除因斷下的棘留在皮膚內引起劇痛外,棘內的紫色毒液會注入皮膚,引起被刺部位皮膚紅腫,較重者還會引起惡心、嘔吐和腹瀉,甚至失去知覺,呼吸困難,個別者還會死亡。所以在采集海膽時務必小心,盡可能戴上厚的手套。

劇毒的赤魟尾刺

世界上有刺的毒魚類有500多種。我國也有100多種,其中海洋魚類占65%,如軟骨魚中的虎鯊、角鯊、銀鮫和虹,硬骨魚中的毒鮋等。凡見過赤的人都知道,在它鞭狀的長尾基部,斜豎著一根刺棘,長度可達4~30厘米。這是一根毒棘,堅硬如鐵,能像箭一樣刺穿鎧甲,若刺在樹根上,能使樹枯萎,令人可怕。若人不慎踩著赤時,它立即舉起尾部將毒棘刺入人體。棘的後部連著毒腺,毒腺裏的白色毒液就沿著棘的溝注入傷口,使人疼痛難熬,有的暈倒在地,數分鍾不省人事,有的會劇烈地痙攣而死。由於棘的兩側有鋸齒狀倒鉤,造成的傷口特別大,可長達15厘米,約14%的受害者必須手術治療,劇痛可長達6~48小時,並會出現虛弱無力、惡心和不安等症狀。在美國每年約有1800個遭赤刺傷的事例,死亡率估計為1%。即使受難者僥幸生存了下來,也如患了一場大病,很久才能下地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