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
漓江是西江上遊桂江的一條支流,發源於(興安縣)南嶺。沿岸兩岸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譽。有人以“四絕”概括桂林山水特色。“四絕”是簪山、帶水、幽洞和奇石的總稱。其中簪山、帶水是從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名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而來。從漓江兩岸2000多平方千米的風景區看,真是洋洋大觀,有群山森立如林,有“拔地參天起一峰”的孤峰,亦有連座多峰的峰叢。其形有老人峰、象鼻山、駱駝山、書童山、碧蓮峰等等。在桂林岩溶平原上,不僅“平地湧千峰”,而且碧水如帶,山環水繞,山水交融,“漓江下瞰淨如練”,“群峰倒影山浮水”。
桂林“無山不洞,無洞不奇”。據統計,已發現的岩洞約2000餘處。如著名的蘆笛岩、七星岩等。桂林之石奇在造型豐富,形態變化無窮,非其他岩類可比。無論是瘦、透、漏、皺的玲瓏巧石,或是晶瑩如玉、色彩斑斕的鍾乳石,都是令人精觀細賞的自然佳作。
桂林山水之美,更在於簪山、帶水、幽洞和奇石的有機結合,構成“無水無山不連洞,無山無水不入神”的優美境界。桂林山水最絕妙的要數煙雨漓影。正如清人袁枚詩雲:“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美麗的漓江,早在8000多年前,已有人類在甑皮岩洞中繁衍生息。自秦始皇時鑿靈渠,開辟湖南湘江與漓江航道後,桂林便成為古代中國“南連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秦堤靈渠始建於公元前214年。它與都江堰一樣,閃耀著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光輝。秦以後,尤其是唐宋以來,大量的摩崖石刻、造像、古建築等巧構於山、水、洞、石之間;讚美的詩詞達4000餘首,使仙境般的自然山水,滲透了豐富的文化色彩,形成獨具特色的桂林山水文化。常言道:“看山如觀畫,遊山如讀史”,遊覽桂林山水,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而且會獲得許多科學和曆史文化知識。
左江
位於南寧地區的左江,也是西江上遊的一個小支流。它那曲折多姿,迂回在峰林、峰叢、孤峰之間的如帶似練的江水,其景觀與漓江相仿。但漓江處於中亞熱帶,左江卻處在準熱帶地區,其間分布有熱帶特征的“季雨林型常綠闊葉林”,構成南國奇秀的獨特景觀。它秀在青山綠水,奇在千姿百態的岩溶地貌、豐富多彩的熱帶型植被、世界獨有的白頭葉猴和充滿魅力的懸崖壁畫。左江兩岸除峰林夾江,還有高約20米的沿江陡岸皆以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石灰岩)構成,船行江邊令人目不暇接。
左江多曲流,河曲外側往往有奇峰臨江崛起,懸崖壁立,雄險逼人,峭壁高100~300米。尤其是在上凸下凹難以攀登的崖壁上,有許多令人迷惑不解的壁畫。當地人稱“畫山”、“仙影山”、“人影山”。這些“仙影”更為奇山秀水增添了神奇色彩。沿江200多千米,兩岸共有97座懸崖有崖畫,計178處,287組,構成一座巨大的畫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寧明花山崖壁畫。花山絕壁臨江,崖壁高250米,寬290米,崖壁上部外傾下部內收,形同弧形廊簷。畫麵長210米,高44米,共1800多個圖像。畫中以人像為主,還有內容豐富的各種物像。據考古分析,一般認為該畫為2000多年前所為。但仍有許多謎未解,因而左江崖畫依然蒙著一層神秘的麵紗,吸引著無數的遊人。
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