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信任後,森德勒與朋友們把孩子偷送出猶太人區。他們有時通過下水管道把孩子救出,有時用手提箱或垃圾桶把孩子運出,有時用救護車把孩子接走,有時甚至將孩子藏在裹屍袋裏送出去。一些孩子不願離開父母,坐車時哭鬧,森德勒就在車內放一隻狗,讓狗叫聲掩蓋孩子哭聲。此外,森德勒還會借機帶領一些十幾歲的孩子趁外出勞動時逃走。
有一次,森德勒將一名猶太孩子帶到了距離隔離區側門不遠的陰暗角落,那裏距離德軍巡邏的必經路線非常近。森德勒事先告誡這個孩子耐心等待,於是,等巡邏的德軍經過後,孩子默數了30下,然後狂奔著穿過街道、朝一個蓋子被打開的下水道鑽去,順著下水道,這名孩子最終安全地逃出了隔離區。
記錄顯示,從1940年10月至1943年4月納粹焚燒隔離區、槍殺猶太人或將他們送往死亡集中營期間,森德勒及其助手們組成的20人地下小組共挽救了大約2500名猶太兒童的生命。
冒著生命危險實施救助行動的森德勒於1943年不幸在蓋世太保的一次搜捕行動中被捕,殘忍的納粹將她押至臭名昭著的Pawiak監獄,這個監獄中的犯人很少有能活著出獄的。
納粹秘密警察為從森德勒那裏得到獲救兒童名單,在接下來3個月內毒打和折磨森德勒,他們甚至用錘子和老虎鉗砸碎、夾碎森德勒的腿骨和腳骨。(後來,森德勒一直需要拄拐或坐輪椅。)無數次的嚴刑拷打使森德勒的臉部和身體都傷痕累累,盡管遭受了蓋世太保許多非人虐待,但她始終咬緊牙關,沒有供出任何其他救助小組成員的信息。對於這段曆史,她表示:“我始終保持沉默,我寧願死在監獄裏也不會透露我們組織的行蹤。”
發現問不出什麼情報後,納粹警察決定處死森德勒。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兒童的女英雄的命運自然牽動了眾多善良人的心。在行刑前一刻,一個名叫Zegota的專門救助猶太人的地下組織花費了重金向看管森德勒的德軍看守行賄,將她贖了出來,這名看守還把森德勒列入已被行刑者名單。次日,德國納粹大肆傳播森德勒已遭處決的消息。但他們最終還是發現受騙,把那名釋放森德勒的軍人派至前線作戰。
重獲自由的森德勒則改名換姓,自此過上東躲西藏的生活,化名“雅尼娜”繼續著自己的義舉。
為了銘記森德勒的事跡,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將她尊為“國際義人”之一,1965年,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正式向第一批“國際義人”頒獎,森德勒就在其中。
2008年5月12日,伊雷娜-森德勒因患肺炎在波蘭的一所醫院辭世,享年98歲。
結語
本書努力展現有關戰爭和女性的關係問題,具體敘述了古今中外戰爭中女性的英雄事跡和光輝形象。我們發現,不僅男性承載戰爭,戰爭中的女性更有其獨特的魅力。戰爭不僅成就了英雄人物,也毀滅了英雄人物。在血肉搏鬥、戰火紛飛的戰爭環境裏,卷入戰爭旋渦的女性更容易受到肉體與靈魂的雙重傷害,女英雄人物的光環下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我們不難發現,要真實地表現戰爭生活,就不能漠視女英雄人物的悲劇命運,以及造成這種悲劇命運的深層原因。作為時代的新人,我們不得不為國為家,思考自己的價值實現,思考自己能做什麼。麵對戰爭與國家安全,新時代的女性又不得不思考“為什麼而戰”以及“我們的責任”。
獲得信任後,森德勒與朋友們把孩子偷送出猶太人區。他們有時通過下水管道把孩子救出,有時用手提箱或垃圾桶把孩子運出,有時用救護車把孩子接走,有時甚至將孩子藏在裹屍袋裏送出去。一些孩子不願離開父母,坐車時哭鬧,森德勒就在車內放一隻狗,讓狗叫聲掩蓋孩子哭聲。此外,森德勒還會借機帶領一些十幾歲的孩子趁外出勞動時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