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天文觀測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們就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象台。僅僅是古書(至清代)的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的日食記錄。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最早關於日食的記錄源自於《尚書·胤征篇》,書中說:“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於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瞀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幹先王之誅。”大致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夏朝仲康時代有一次“天狗吃日”,這時侯,天官應該向朝廷上報,並讓天子率領眾臣到殿前設壇,焚香祈禱,向上天貢獻錢幣以把太陽重新召回。不過天官羲和因為酗酒誤事,沒有在第一時間觀測到這一天文現象上報朝廷,從而觸怒了大帝,羲和被處以斬首之刑。
據天文學家和史學家考證,這次日食大概發生在夏代中康時期,約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這段文字還記錄了日食發生期間,樂官擊鼓、嗇夫急跑取幣、百姓奔走匆忙舉行日食救護儀式。雖然字裏行間沒有提到“日食”兩個字,但這則記錄被認證是一次日食記錄,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被稱為“書經日食”,也稱“仲康日食”。
世界天文學家普遍承認中國古代日食記錄的可信程度最高,為世界留下了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夏、商、周時期因年代久遠,缺少精確的文字記錄,因此難以精確地判斷事件發生的年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當精確的曆史時鍾,可以幫助確定一些曆史事件的時間。
夏曆就是陰曆嗎?
天文之學,到了帝堯時期,創置了閏月,立法、、曆法已漸趨精確。但這種曆法的應用還僅僅限於諸夏民族,九州萬國之民大部分還不知道。所以各諸侯國之間、諸侯國與夏王朝之間,對於月令、時日往往弄錯,不僅使老百姓之間的期約等發生諸多不便,而且對農事活動也大有妨害。朝廷的軍國大事、政令實施,更是難以取齊,因此必須使天下諸侯遵奉夏朝統一之正朔,才可以方便行事。
我國傳統的幹支紀年、紀月、紀日法起源很早,據說是黃帝創製的,所以又叫“黃帝紀年法”,也叫“四甲紀時法”。到了堯舜時期,各氏族、部落根據各自當地的實際情況,各行其是,計算方法很不一致。據史料記載,我國人民使用過的曆法不少於百餘種,有的把十一月作為一年的開頭,有的把十二月作為一年的開頭,有的把十三月作為一年的開頭,非常混亂,很難統一行動。
夏王朝建立之後,為了政治、軍事、禮儀和農事的需要,及時向各方國頒布了夏曆,就是《夏小正》。夏曆依據北鬥星旋轉鬥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以鬥柄指向正東偏北方向作為“建寅”,是為歲首,每十二個月為一年。夏曆按照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了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以便利農業生產,因此又叫“農曆”。每過三年,加一個閏月,也叫閏年,閏年這一年是十三個月,以協調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關係。
我國古代的天文觀測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們就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象台。僅僅是古書(至清代)的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的日食記錄。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最早關於日食的記錄源自於《尚書·胤征篇》,書中說:“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於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瞀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幹先王之誅。”大致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夏朝仲康時代有一次“天狗吃日”,這時侯,天官應該向朝廷上報,並讓天子率領眾臣到殿前設壇,焚香祈禱,向上天貢獻錢幣以把太陽重新召回。不過天官羲和因為酗酒誤事,沒有在第一時間觀測到這一天文現象上報朝廷,從而觸怒了大帝,羲和被處以斬首之刑。
據天文學家和史學家考證,這次日食大概發生在夏代中康時期,約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這段文字還記錄了日食發生期間,樂官擊鼓、嗇夫急跑取幣、百姓奔走匆忙舉行日食救護儀式。雖然字裏行間沒有提到“日食”兩個字,但這則記錄被認證是一次日食記錄,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被稱為“書經日食”,也稱“仲康日食”。
世界天文學家普遍承認中國古代日食記錄的可信程度最高,為世界留下了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夏、商、周時期因年代久遠,缺少精確的文字記錄,因此難以精確地判斷事件發生的年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當精確的曆史時鍾,可以幫助確定一些曆史事件的時間。
夏曆就是陰曆嗎?
天文之學,到了帝堯時期,創置了閏月,立法、、曆法已漸趨精確。但這種曆法的應用還僅僅限於諸夏民族,九州萬國之民大部分還不知道。所以各諸侯國之間、諸侯國與夏王朝之間,對於月令、時日往往弄錯,不僅使老百姓之間的期約等發生諸多不便,而且對農事活動也大有妨害。朝廷的軍國大事、政令實施,更是難以取齊,因此必須使天下諸侯遵奉夏朝統一之正朔,才可以方便行事。
我國傳統的幹支紀年、紀月、紀日法起源很早,據說是黃帝創製的,所以又叫“黃帝紀年法”,也叫“四甲紀時法”。到了堯舜時期,各氏族、部落根據各自當地的實際情況,各行其是,計算方法很不一致。據史料記載,我國人民使用過的曆法不少於百餘種,有的把十一月作為一年的開頭,有的把十二月作為一年的開頭,有的把十三月作為一年的開頭,非常混亂,很難統一行動。
夏王朝建立之後,為了政治、軍事、禮儀和農事的需要,及時向各方國頒布了夏曆,就是《夏小正》。夏曆依據北鬥星旋轉鬥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以鬥柄指向正東偏北方向作為“建寅”,是為歲首,每十二個月為一年。夏曆按照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了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以便利農業生產,因此又叫“農曆”。每過三年,加一個閏月,也叫閏年,閏年這一年是十三個月,以協調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