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國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奴隸製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將夏朝定性為一個奴隸製國家。中國曆史上所講的“家天下”世襲製,就是從夏朝正式開始的。那麼“夏”的稱號是因何而來的呢?據《史記》引帝王紀雲:“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所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曆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認為,是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之後,才始有“夏”的稱呼的。

夏朝君主在古籍中被稱為後、夏後、夏後氏,也有稱之為帝者。如果夏朝的開始從夏禹算起,則夏朝共傳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芬)、芒(荒)、泄(世)、不降、扃(局、禺)、廑(胤甲)、孔甲、皋(吳、皋苟)、發(發惠)、履癸(桀)十四代、十七王,前後大約五百餘年,後為商湯所滅。期間還經曆了“太康失國”、“後羿、寒浞代夏”等短暫時期。另外還有夏朝共有13代、16王之說,這主要是由於大禹在位期間,他是君主還是部落聯盟首領還存在爭議。

早在大禹治水之後,由於大禹深得民眾擁戴,所以根據禪讓製而做了舜的繼承人。大禹在位期間,曾經把當時的中國劃為九個州,這或許就是“九州大地”的來曆。大禹還製定了各種製度,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大禹的權位。啟在與伯益爭奪權位的鬥爭中獲勝,並且殺死了伯益。而伯益原本是大禹按照禪讓製選定的傳位對象,啟的即位,終結了原始社會的“公天下”禪讓製,開啟了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家天下”世襲製。夏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從而使中國曆史邁入了奴隸製社會和文明時代。

夏啟死後,繼承王位的太康在東夷族的進攻下喪失了權力,經過三代的爭鬥,直到少康繼位以後,夏朝才得以鞏固穩定。這就是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的過程。此後的夏朝統治者都善於控製東夷,或是同東夷搞好關係。但是到了夏桀統治時期,卻窮兵黷武,大肆興兵討伐邊國,從而使國家財力耗盡。不僅如此,夏桀還是一個昏庸無能、貪圖享樂的暴君,他排斥殘害忠良、偏聽偏信奸佞,剝削壓榨百姓,從而把夏王朝推到了死亡的邊緣。就在夏王朝陷入內外交困之際,商湯起兵伐夏,夏桀被商湯戰敗,不久被放逐而死,夏朝從此被商朝所取代。

夏朝各種製度和經濟文化上的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生產、鑄銅技術、天文曆法等方麵的進步都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因此,長期以來對夏朝的了解主要是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但是今天,河南省偃師縣二裏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大量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麵揭示了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各方麵的情況。

本書總共分為四章,分別講述夏前曆史、夏朝著名曆史人物、著名曆史事件以及夏朝的科技文化成就。本書內容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集知識性和故事性於一體,讓您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全麵了解和把握夏以前及夏王朝的曆史。不過,由於編者的知識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有一些不妥和錯誤,敬請廣大讀者朋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