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球收縮說走入死胡同時,20世紀20年代初產生的大陸漂移說卻紅極一時。大陸漂移說認為:地層產生褶皺並不需要收縮。當大陸移動時,前緣如果受到阻力就可發生褶皺。就好像船在水上行駛時,在船頭前麵產生波浪那樣。向西推進的南北美大陸,一方麵在其東麵形成了大西洋,另一方麵在其西岸形成連綿不斷的落基山脈和安第斯山脈。另外,隨著貢瓦納大陸的分裂而向北推動的印度大陸和亞洲大陸相撞而形成了喜瑪拉雅山。
20世紀30年代,大陸漂移說的讚成派與反對派經過激烈的爭論之後,大陸漂移說宣告失敗。其失敗的原因:①缺少對大陸漂移的原動力的說明;②認為地球不是堅硬的;③根據正統派的高溫起源說,地球在很久以前才是軟的,如果產生大陸漂移的話,也應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20世紀50年代末,古地磁研究證實,南北磁極的位置始終在移動。照理,這樣的移動路線隻有1條,奇怪的是,在北美和歐洲大陸上分別測定的北磁極遷移路線卻有2條,它們不相重合,但形狀相似,處處平行,要使它們合並成一條,除非把北美大陸向東移動3000千米。然而,這樣就擠走了大西洋的位置,並使北美大陸和歐洲大陸連在一起,這正與大陸漂移說不謀而合。因此,被正統派打敗的大陸漂移說又重新活躍起來。
然而,地球磁場的問題至今尚未有定論,大陸漂移說在解釋一些實際問題的時候遇到了困難。到了20世紀60年代,有人注意到各大洋中間海嶺兩側的古地磁異常帶,且正向、逆向帶都呈對稱分布,兩側岩石的年齡也大致對稱排列,於是明確提出了“海底擴張假說”。這個假說認為:地殼運動最主要的動力是由於地幔物質的對流;地球上最上層約70~100千米厚的地方叫岩石層,其強度很大,岩石層以下幾百千米厚的強度較小的一層叫軟流層,對流就發生在軟流層內。他們設想,海嶺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也是新大洋地殼誕生的所在。地幔中玄武岩漿不斷從海嶺頂部的巨大裂縫中溢出,冷卻後凝固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陸續上升的岩漿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殼推向兩邊。使海底不斷更新和擴張,所以造成古地磁和年齡數據的對稱分布。當擴張的大洋地殼到達大陸邊緣,便俯衝到大陸殼下的地幔逐漸熔化而消亡,因此找不到古老的大洋地殼。
這個假說在最初提出時,根據並不充分,但經過觀測研究證明它是可信的。到了20世紀70年代,在漂移說和擴張說的基礎上,誕生了“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強調,全球岩石圈並非一塊整體,而是由歐亞、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極洲6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馱在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上,隨著地幔的對流而不停漂移。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帶;大地構造活動的基本原因是幾個巨大的岩石層板塊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由於地震是大地構造活動的表現之一,所以板塊的相互作用也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板塊構造說是綜合許多學科的最新成果而建立起來的學說,被認為是地球科學的又一次革命,它為地震成因和礦產資源富集的理論提出了一個嶄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當今地學界占有統治地位。不過,可以用來解釋地殼構造運動的還有地質力學等學派。
當地球收縮說走入死胡同時,20世紀20年代初產生的大陸漂移說卻紅極一時。大陸漂移說認為:地層產生褶皺並不需要收縮。當大陸移動時,前緣如果受到阻力就可發生褶皺。就好像船在水上行駛時,在船頭前麵產生波浪那樣。向西推進的南北美大陸,一方麵在其東麵形成了大西洋,另一方麵在其西岸形成連綿不斷的落基山脈和安第斯山脈。另外,隨著貢瓦納大陸的分裂而向北推動的印度大陸和亞洲大陸相撞而形成了喜瑪拉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