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勤奮刻苦,據說他讀書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破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白了。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他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歎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
白居易晚年長期居於洛陽香山,所以號為“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逝世於洛陽,被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係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白居易一生作詩甚多,以諷喻詩最為著名,語言追求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他的敘事詩《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為後世廣為傳誦。其中《琵琶行》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句更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白居易的作品還有《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等。
王維主要有哪些文學成就?
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後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由於王維崇信佛教,所以人稱“詩佛”。王維在詩、畫方麵成就都很高,蘇軾曾讚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其以山水詩成就最高,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著有《王右丞集》28卷。
王維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他的山水麵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但是傳言他的《雪溪圖》和《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
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他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麵的。
王維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送元二使安西》、《山居秋暝》、《春中田園作》、《少年行》、《鳥鳴澗》、《老將行》、《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歸嵩山作》、《山中送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其中既有田園詩,也有邊塞詩,既有寫景,也有抒情,題材廣泛。
張九齡主要有哪些文學成就?
張九齡,又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唐朝開元年間曾任尚書丞相。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做出了積極貢獻。
張九齡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非常大。背譽為“嶺南第一人”。他的代表作品《感遇》、《望月懷遠》等都是千古傳頌的佳作。著有《曲江集》20卷傳世。
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勤奮刻苦,據說他讀書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破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白了。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他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歎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
白居易晚年長期居於洛陽香山,所以號為“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逝世於洛陽,被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係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白居易一生作詩甚多,以諷喻詩最為著名,語言追求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他的敘事詩《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為後世廣為傳誦。其中《琵琶行》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句更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白居易的作品還有《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等。
王維主要有哪些文學成就?
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後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由於王維崇信佛教,所以人稱“詩佛”。王維在詩、畫方麵成就都很高,蘇軾曾讚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其以山水詩成就最高,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著有《王右丞集》28卷。
王維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他的山水麵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但是傳言他的《雪溪圖》和《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
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他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麵的。
王維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送元二使安西》、《山居秋暝》、《春中田園作》、《少年行》、《鳥鳴澗》、《老將行》、《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歸嵩山作》、《山中送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其中既有田園詩,也有邊塞詩,既有寫景,也有抒情,題材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