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是甲蟲家族中一個小成員,它能在黑暗中發光招引配偶。它的發光效率高達90%以上,幾乎完全不生熱。
螢火蟲生長在熱帶、歐洲的部分地區和北美洲。它的光是從近腹端的一個器官,經過一種化學程序而出來。產光的化學劑和酶與氧結合,就會發出亮光。中國和巴西,都曾經有人囊螢為燈,當作一種廉價的照明方法。6隻大螢火蟲所發的光,就足以供人看書之用。但是,用人工製造“生物光”的嚐試,都證明比常用的電力照明更昂貴。
還有一種與螢火蟲同屬螢科的發光蟲,也能產生化學光。長了翅膀的雄蟲,在腹部生育2個很小的發光器官。蠐螬樣的雌蟲,發光器官則生在尾部,發出強烈的光吸引雄性。這種蟲的幼蟲隻有在受到攪擾的時候才發光,以保護自已。幼蟲的光,顏色比成蟲的較為青綠。
很多深海生物也能發光,一方麵是作為求偶信號,另一方麵則用來吸引獵物前來入彀。
沒有光線透入的深海中,海葵、海綿、珊瑚蝦、大蝦、魷魚等深海生物,都能夠自己發光。另外有一些魚,是若幹發光細菌的宿主,細菌的光線從體內把它們身體的一部分照亮,細菌原是不停地放光,但是遇到危險時,宿主有辦法把細菌的光源關閉。通常的方法是減低氧的供應。南太平洋中有一種淺水生長的金目鯛,雙眼下麵都有大的白色斑點,斑點下有很多血管和發光細菌。發光斑點外麵有皮膚褶層,可以放下來遮閉光線,好像窗簾。
深海潛鍾魚身體兩邊有灰藍色發光斑點,好像潛水中的小窗,故名深海潛鍾魚,身上有2條觸須,須長1米,須端發光引誘小魚遊來。它那發光的長牙,也能誘使好奇的小生物自投羅網。
細小的銀斧魚則相反,它身上閃著可怖的青白色光,看起來像一排牙齒,使前來侵襲的敵人望而卻步,它自己便可以無憂無慮安心飽食浮遊生物了。七星魚身上生滿鈕扣樣的藍、綠、黃等發光點,作為自己的標識,吸引異性。魚安鯨更加巧妙,它竟用發光的“魚竿”引誘一些喜歡吃發光生物的小魚來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