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那些童年的往事不會消失,它會成為美好的回憶永遠存在。既然不肯回首,那麼就努力向前吧。
夢開始的地方
在夢裏尋找,
在夢裏等待,
在夢裏成長。
夢,就如親切安靜的十字路,
給我指明應去的方向……
夢醒後,我已在夢中長大。
1999年,我從鄉下考進了城裏的一所重點中學。從此,我開始了新的生活……
夢的開始
家,是個溫暖的庇護所,尤其每次外出回家,都顯得格外溫馨。然而,外麵的世界往往才是真正的誘惑。
明天,我就將離開家,踏上新的旅途,一切都顯得那麼新鮮而充滿希望。在離開的前一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眠,想著城裏豐富的生活,想著城裏的學校的樣子,想著城裏的月亮肯定比鄉下的圓又亮,又想到自己將如一隻放飛的小鳥,可以過著自由的生活,便無比興奮激動。
我輕輕地告訴自己:這不是一次帶巧克力和礦泉水的旅遊,也不是一次野外的夏令營,而是一次短期的遷移,從此我將卸下以往的幼稚、膽小,背上行囊,勇敢地踏上夢的征途。
站在夢開始的地方——我自己無比神往的盡頭。
夢中過渡
經過一段陌生卻很繁榮的地方,我來到了夢開始的地方,站在校門前,眼前的路變寬了,並且路是大理石鋪成的。
踏進校園,眼前的校園又大又漂亮,高樓擋住了我的視線。不久,便出現了一張張陌生的麵孔,雖然有的臉上神采飛揚,但也許由於未曾相識吧,覺得彼此之間隔著一股氣流,無法接近,於是眼神也就失去銳利,人也黯淡了。
剛入學的我,是不出色的。由於學習不佳,落後一大截,我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看著別人才華出眾,原本有能力的我,也因害怕而逃避。
就這樣,不時的力不從心,不時的自卑、害怕,使我如此迷茫,不知何去何從。但實踐說明了一切。沒有放棄夢的我,經過不斷努力,終於走出了迷茫的禁區。用夢這把神奇的雕刻刀,刻出了少女臉上的紅暈,刻出了生活許多美好的畫麵。夢,給了我方向。我開始主動微笑,主動迎接,人也變得不再黯淡……
夢時點滴
剛進高一,沿著校園的過道來來往往。
在一個滴水成冰的冬天,校廣播傳來了“水管凍裂”的消息,所以將一天無水供應。對於剛進入新學校的學生(包括我),聽慣了自來水“嘩嘩”聲的學生,用慣了熱水暖瓶的學生來說,這種事情是很悲慘的。
用著別人用過的水洗碗,手冰凍不提,心裏也免不了惡心;帶著空空的熱水瓶,冷冰冰的不提,心也寒了。
此時我的心情是灰色的,也有股酸酸的滋味,而又無可奈何。當時為水,男生們敲起碗筷進行抗議,學校便很生氣地評價:現在的孩子就是受不了苦,缺少艱苦奮鬥的精神。
到下半年的一天,夕陽墜入地平線,西天燃燒著鮮紅的霞光,天氣太悶熱,校園裏一片熱鬧。
相信自己,那些童年的往事不會消失,它會成為美好的回憶永遠存在。既然不肯回首,那麼就努力向前吧。
夢開始的地方
在夢裏尋找,
在夢裏等待,
在夢裏成長。
夢,就如親切安靜的十字路,
給我指明應去的方向……
夢醒後,我已在夢中長大。
1999年,我從鄉下考進了城裏的一所重點中學。從此,我開始了新的生活……
夢的開始
家,是個溫暖的庇護所,尤其每次外出回家,都顯得格外溫馨。然而,外麵的世界往往才是真正的誘惑。
明天,我就將離開家,踏上新的旅途,一切都顯得那麼新鮮而充滿希望。在離開的前一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眠,想著城裏豐富的生活,想著城裏的學校的樣子,想著城裏的月亮肯定比鄉下的圓又亮,又想到自己將如一隻放飛的小鳥,可以過著自由的生活,便無比興奮激動。
我輕輕地告訴自己:這不是一次帶巧克力和礦泉水的旅遊,也不是一次野外的夏令營,而是一次短期的遷移,從此我將卸下以往的幼稚、膽小,背上行囊,勇敢地踏上夢的征途。
站在夢開始的地方——我自己無比神往的盡頭。
夢中過渡
經過一段陌生卻很繁榮的地方,我來到了夢開始的地方,站在校門前,眼前的路變寬了,並且路是大理石鋪成的。
踏進校園,眼前的校園又大又漂亮,高樓擋住了我的視線。不久,便出現了一張張陌生的麵孔,雖然有的臉上神采飛揚,但也許由於未曾相識吧,覺得彼此之間隔著一股氣流,無法接近,於是眼神也就失去銳利,人也黯淡了。
剛入學的我,是不出色的。由於學習不佳,落後一大截,我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看著別人才華出眾,原本有能力的我,也因害怕而逃避。
就這樣,不時的力不從心,不時的自卑、害怕,使我如此迷茫,不知何去何從。但實踐說明了一切。沒有放棄夢的我,經過不斷努力,終於走出了迷茫的禁區。用夢這把神奇的雕刻刀,刻出了少女臉上的紅暈,刻出了生活許多美好的畫麵。夢,給了我方向。我開始主動微笑,主動迎接,人也變得不再黯淡……
夢時點滴
剛進高一,沿著校園的過道來來往往。
在一個滴水成冰的冬天,校廣播傳來了“水管凍裂”的消息,所以將一天無水供應。對於剛進入新學校的學生(包括我),聽慣了自來水“嘩嘩”聲的學生,用慣了熱水暖瓶的學生來說,這種事情是很悲慘的。
用著別人用過的水洗碗,手冰凍不提,心裏也免不了惡心;帶著空空的熱水瓶,冷冰冰的不提,心也寒了。
此時我的心情是灰色的,也有股酸酸的滋味,而又無可奈何。當時為水,男生們敲起碗筷進行抗議,學校便很生氣地評價:現在的孩子就是受不了苦,缺少艱苦奮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