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我歌且謠(1 / 3)

“總管,”我皺眉,“偃真此行有功雲閣,更有功國家。他是功臣,不應論罪。”

偃長青道:“功勞於國,非於家。於家,他有罪。再者,我身為父親,教訓兒子從不談功勞與否,隻談對錯。”

我已無計可施,隻能問:“那我給偃真送膳食,你攔是不攔?”

“女君想送,無人敢攔。”

“那我要給偃真鬆綁呢?”

偃長青的回答愈發風輕雲淡:“女君可以鬆綁,我可以再綁。”

我終於無話可說,眼睜睜看著偃長青在案前含笑施禮,甩甩衣袍瀟灑而去。

偃真被禁錮囹圄,連上路也是坐在木欄四圍的囚車裏。偃長青是雲氏總管,阿爹平日也要禮敬他三分,他的命令我不可能駁斥,更無權幹涉,唯一的義舉隻能是騎馬跟在囚車旁,頂著中原越來越烈的日頭陪著偃真一路說笑。

一日烏雲乍現,遮蔽晴空,碩大雨珠隨著天際響雷驟然而降。偃長青請我登車避雨,我充耳不聞,拿著侍女送來的鬥篷罩在偃真頭上,笑問他:“還記得去年在栗戈嗎?那時也是這樣的潑天大雨說來就來,我們在草原上試馬無處躲避,索性也就淋了個暢快。”

偃真微笑不言,平日冷峻的麵孔因雨水淌流其上,竟顯得十分柔和。

偃長青長聲歎息:“罷了,兩位祖宗請一同上馬車避雨,既曾共苦過,也就不要錯過這個同甘的機會。”

他這隻是權宜之計,且話裏諷刺依然,並非徹底的寬恕。我學著他那日離去的瀟灑,揚揚眉道:“總管不必擔心,這天太熱,我心也煩躁,淋淋雨能降火平氣。再說了,這雷雨下不長,等待會雨停我們又要出來,來來回回的折騰實在太麻煩。”

偃長青臉色發青,瞪我許久,才咬著牙道:“兩位祖宗上了馬車就不必再下來了,如此,女君還要淋雨嗎?”

北方炎夏的傾盆大雨總是風與雷並至,我身上衣薄,被雨一淋又受風寒,不免頻打噴嚏。想起那次在栗戈淋雨後高燒數日的痛苦,此刻聽聞他的話,我忙擺了擺手,二話不說先登上車。

偃長青向來說話算話,隨後也從囚車放出偃真。偃真並沒有跟進馬車,而是披上鬥篷戴起鬥笠,策馬行在車旁。我喝了兩盞熱水,平息身上寒潮後撩開竹簾看雨勢時,無意見到他那兩道比平日突顯深邃的目光。

他正望著我,臉上已無先前的笑容,神色卻因此顯得更為誠懇。他低聲說:“謝女君援手。”

我擺擺手:“你我何必客氣?再說,這是我欠你的啊。”

確實,北朝元康元年的深秋時節,我自東山雲府逃離北上,沿途跟隨由他帶領的雲氏商旅,越怒江而至中原,越濟水而達塞外,越玉門關而去西域,至今已近兩年。此行一路見識的風土人情,遠非書簡文字可以道盡,更非二年前那個禁步閨閣的小姑娘可以想象。而這一路若非他的保護及庇佑,我興許早已半途折返,亦或客死他鄉——這畢竟不是天下一統海晏河清的盛世。所以我是那樣感激他,正因他的寬容和陪伴,我才有機會知道天地原來如此之廣,世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原來如此之多,那些稀奇古怪的食物、首飾、屋舍、廟宇、禮儀、器具,每一處對我而言都是稀奇,而這些稀奇,必會是我此生難得可貴的經曆。

“總管,”我皺眉,“偃真此行有功雲閣,更有功國家。他是功臣,不應論罪。”

偃長青道:“功勞於國,非於家。於家,他有罪。再者,我身為父親,教訓兒子從不談功勞與否,隻談對錯。”

我已無計可施,隻能問:“那我給偃真送膳食,你攔是不攔?”

“女君想送,無人敢攔。”

“那我要給偃真鬆綁呢?”

偃長青的回答愈發風輕雲淡:“女君可以鬆綁,我可以再綁。”

我終於無話可說,眼睜睜看著偃長青在案前含笑施禮,甩甩衣袍瀟灑而去。

偃真被禁錮囹圄,連上路也是坐在木欄四圍的囚車裏。偃長青是雲氏總管,阿爹平日也要禮敬他三分,他的命令我不可能駁斥,更無權幹涉,唯一的義舉隻能是騎馬跟在囚車旁,頂著中原越來越烈的日頭陪著偃真一路說笑。

一日烏雲乍現,遮蔽晴空,碩大雨珠隨著天際響雷驟然而降。偃長青請我登車避雨,我充耳不聞,拿著侍女送來的鬥篷罩在偃真頭上,笑問他:“還記得去年在栗戈嗎?那時也是這樣的潑天大雨說來就來,我們在草原上試馬無處躲避,索性也就淋了個暢快。”

偃真微笑不言,平日冷峻的麵孔因雨水淌流其上,竟顯得十分柔和。

偃長青長聲歎息:“罷了,兩位祖宗請一同上馬車避雨,既曾共苦過,也就不要錯過這個同甘的機會。”

他這隻是權宜之計,且話裏諷刺依然,並非徹底的寬恕。我學著他那日離去的瀟灑,揚揚眉道:“總管不必擔心,這天太熱,我心也煩躁,淋淋雨能降火平氣。再說了,這雷雨下不長,等待會雨停我們又要出來,來來回回的折騰實在太麻煩。”

偃長青臉色發青,瞪我許久,才咬著牙道:“兩位祖宗上了馬車就不必再下來了,如此,女君還要淋雨嗎?”

北方炎夏的傾盆大雨總是風與雷並至,我身上衣薄,被雨一淋又受風寒,不免頻打噴嚏。想起那次在栗戈淋雨後高燒數日的痛苦,此刻聽聞他的話,我忙擺了擺手,二話不說先登上車。

偃長青向來說話算話,隨後也從囚車放出偃真。偃真並沒有跟進馬車,而是披上鬥篷戴起鬥笠,策馬行在車旁。我喝了兩盞熱水,平息身上寒潮後撩開竹簾看雨勢時,無意見到他那兩道比平日突顯深邃的目光。

他正望著我,臉上已無先前的笑容,神色卻因此顯得更為誠懇。他低聲說:“謝女君援手。”

我擺擺手:“你我何必客氣?再說,這是我欠你的啊。”

確實,北朝元康元年的深秋時節,我自東山雲府逃離北上,沿途跟隨由他帶領的雲氏商旅,越怒江而至中原,越濟水而達塞外,越玉門關而去西域,至今已近兩年。此行一路見識的風土人情,遠非書簡文字可以道盡,更非二年前那個禁步閨閣的小姑娘可以想象。而這一路若非他的保護及庇佑,我興許早已半途折返,亦或客死他鄉——這畢竟不是天下一統海晏河清的盛世。所以我是那樣感激他,正因他的寬容和陪伴,我才有機會知道天地原來如此之廣,世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原來如此之多,那些稀奇古怪的食物、首飾、屋舍、廟宇、禮儀、器具,每一處對我而言都是稀奇,而這些稀奇,必會是我此生難得可貴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