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逆水行路(1 / 2)

祖嶽瀆全長三萬三千裏,可算得上是大濟瀆級水流量的區域僅僅達到一萬七千裏,所以平日裏隻有下半段被稱為祖嶽瀆,上半段源流名為鴉江,與其餘幾條彙流江河一般同歸屬於察源官大人下轄治理。

上神廟和龍門神廟一樣建立在南岸,皆不青睞北岸那邊。

疊古洲中部有座烏山,主峰踆烏峰巍峨聳入天穹足足三千六百餘丈,穩穩占據著整座天下第五高峰的名頭。祖嶽瀆的其中一支彙流江河穆弱江就發源於烏山腳下,穆弱江彙流進祖嶽瀆的江河彙口東邊就建立著祖嶽瀆上神廟。

大濟瀆水麵上常有渡船上下往來,北岸逆流而上,南岸順流而下,涇渭分明。

陸矩歇息幾日後退了客棧房屋,以那副武人麵貌絳紫色孑深衣的模樣搭上一條渡船沿著大濟瀆往上而去。

兩座神廟之間隔著一萬多裏水路,加上渡船逆流的關係,船速每個時辰不過行進百餘裏地。每日光陰中大致上有八九個時辰在航行,還要耽擱三四個時辰讓渡船停泊在沿岸大小渡口裝卸大小貨物與船客上下。

立冬這天,渡船才走了大半水路,停在一條彙流小江旁的渡口處。

在疊古洲風俗中,立冬這天是一年二十四節氣裏念叨最多次的時節之一。水始冰,地始凍,百姓賀冬,爭相去各地神祇廟宇祭祀。

立冬在疊古洲也叫補冬,仙家食補的那個補。南方沿海家家戶戶喜歡以草藥根子熬湯,湯成後撈去根子,再加雞鴨豬肉熬製,一鍋肉熟之後香味四溢,肉質嫩滑湯水滋補,人們普遍是連肉帶湯吃的幹幹淨淨。北方地理不同,原野多的關係,牧民數目遠勝農戶,以養牛羊為主。而大多數北方王朝有禁殺禁食牛肉的政令,羊肉自然就成了補冬時百姓人家的首選。

陸矩所乘渡船並非歸屬於某個仙家勢力,而是一座北方大王朝所有。因此立冬這天渡船主事人宣告停岸一日,要過補冬節日。陸矩沒有介意此事,本就不急於去上神廟,再者渡口這邊的客棧酒家做出來的羊肉湯香味讓他食指大動。

陸矩在傍晚下了渡船,在一家人滿為患的酒樓二樓占到一張小桌,花了兩顆碎銀要了份大碗羊肉湯加一疊花生米,一小壺客棧自釀的燒酒。

碗中湯汁乳白,碗麵上撒著散開的綠鬱蔥花,切得細碎的紅嫩辣椒,還有那其實不太討陸矩喜歡的芫荽,總覺得它味道奇怪,不過有些人也將它當成佐料中的心頭好。陸矩吃東西時喜歡心無旁騖地吃得快些,不過倒不至於囫圇吞棗狼吞虎咽的,否則滋味都嚐不出來。肉質鮮嫩可口,客棧廚子是個有本事的,膻味去的絲毫不留,讓有些日子沒有沾染人間煙火的陸矩感到大飽口福,幾片羊肉一口湯汁,偶爾喝一小口燒酒。等到一碗羊肉盡數下肚,陸矩便用筷子夾起一顆顆花生米細嚼慢咽。

酒樓不大不小,一樓中六張大桌,八張小桌,二樓兩間廂房,兩張大桌還有十張小桌。此刻人滿,沒什麼平頭百姓,小渡口的酒樓主客大多數是那些山下的江湖兒女。江湖與山上是兩回事,前者在後者眼中大概就是比山下百姓個頭大那麼點的螻蟻,真有一些個人間路走到極致的宗師境江湖武人,山上的後輩們打不過的,那就搬出師門長輩來,再比,又是螻蟻。也因此江湖人與山上人相逢時,江湖人常常都是需要低著頭讓道的。

譬如說當下酒樓一樓,一隊年輕修士,三男一女,具是白衣出塵打扮,帶著個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小姑娘。小桌至多坐兩人,大桌沒了空位,這隊修士就到一張還沒開吃的大桌前,亮出自己的仙家通牒,接著將一枚二兩重的銀塊丟到桌上,眼神示意這桌剛占到桌沒一會兒的江湖人拿錢滾蛋。

那夥江湖人盡管心中憋屈,可還是識趣地拿了銀子讓出桌位,老老實實再去等空位。

陸矩一手手肘撐在桌上捧著一邊臉頰,一手提著小壺倒酒入杯。幾縷神識悄無聲息探到那桌修士身邊,兩個龍泉境,兩個金甲境,年紀都上了不惑之年,不過是靠著常年修道使得皮囊勉強維持著而立之年前的模樣。

他們身邊帶著的那個小姑娘反而有些讓陸矩在意,小姑娘身上應當是有著一件類比鏡花水月同屬的法寶,真容不知是什麼樣,陸矩能夠發覺不對還是因為法寶流轉靈氣時不小心讓障眼法起了一絲漣漪。

盤中花生米所剩無幾,陸矩重新叫來酒樓小二,再要了一壺土燒酒,一盤花生米和半隻白切雞。酒樓客滿,陸矩不好意思以看著寒酸的酒菜占桌不走,而且就自己當下這副武人樣貌還是當得如此飯量的。

樓下大桌,四名修士中僅有兩人點了些飯食,自然是陸矩探識出的那兩個金甲境。至於一男一女的龍泉境修士已經處於辟穀中,不吃要好些,能防著體魄中積淤過多。那個小姑娘麵前擺著碗小碗羊肉湯和一張燒餅,一小口一小口吃的極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