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提洲,甘露新曆一千三百六十三年開春。
去歲,持提洲嶺南部大楚王朝吞並了持提洲西南邊陲的元詔王朝。
原兩國相隔的國界處是一條水量充沛水位極深的大江。
兩百年以前另一座早已傾覆的王朝敕封在此江的水神也早已隨王朝滅亡而金身消散。
其後才建立的兩座後來王朝因劃江而治導致雙方都無法以五色祭法為此江重新敕封一位水神坐鎮。
之後兩百年歲月裏,形形色色的各路人士多多少少有溺亡在滾滾江水之中,淪為水鬼。
光陰長久,積弊極深。
衝瀾江患事近數十年來尤為嚴重。
兩朝一統前,邊貿難行,多有商隊渡江為水中妖鬼貽害,江邊村落縣城搬離一空,方圓十裏到百裏不見人煙。
去歲年底大楚王朝徹底兼並元詔王朝後不到半個月,大楚朝堂上就已經為衝瀾江患事與衝瀾江水神敕封一事吵的臉紅脖子粗。
戶部禮部皆極為受累,以寬宏禮賢著稱嶺南嶺北兩部的大楚皇帝陛下親自巡視兩部衙門,犒賞吏員。
忙忙碌碌了兩旬,官位大的六部尚書,上柱國姓氏,四鎮四征大將軍等文臣武將一把手們朝堂上吵出了個結果,底下的兩部衙門官吏也整備好了相關文書案牘。
立春時節大朝之上,司禮監掌印太監按昨夜已擬定好的聖旨宣讀聖意。
衝瀾江新任水神由二十多年前抗擊大赤王朝壯烈戰死的從三品衝朔將軍李睿擔任。
衝瀾江患事將由新任水神與欽天監全權處理,大楚國境中最大的山上仙家宗門淼塘宗也會派遣祖師堂供奉與嫡傳帶領門內弟子從旁協助,務求以最快速度恢複兩岸商貿,開墾農耕。
衝瀾江歸入原昆州管轄。
甘露新曆一千三百六十四年大暑。
距離衝瀾江一事已經過去一年多的時間,當初聖旨下達後不到一個月時間,患事就全部平息,水神廟與水神金身也得以塑立。
皇帝陛下對於衝瀾江的扶持更是不遺餘力,為開墾農荒,王朝境內廣招農戶搬往昆州四郡,衝瀾江兩岸農戶往下幾年的賦稅減免極大。
僅僅是半年時間,從東隔壁兩州移戶昆州的農戶商賈多不勝數,昆州四郡皆成了香餑餑,相比起以往如同坐冷板凳時大不一樣。
土地,商鋪,官位,一州事物皆在隨著大勢登高。昆州可謂是鹹魚翻身,不容易。
如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昆州也開始逐步穩定下來。
昆州刺史陸文篤,是甘露新曆1351年、大楚寶璽三年殿試的探花郎,後輾轉官場,擔任過翰林院小黃門,起居郎,禮部右侍郎,後來被政敵謀算,寶璽十一年最終被貶昆州擔任刺史。那時候的昆州偏,窮,一個刺史遠不如中樞京畿附近州郡的太守。再加上昆州本就是國界邊緣,衝瀾江還鬧鬼患,昆州州郡轄地內的山水神祇也隻能堪堪護住州城郡城,有些縣城中的弱小神祇都被惡鬼與鬼王騎在金身頭上拉屎撒尿,苦不堪言。相比北方邊塞幾州,雖說一樣窮,但北邊卻是有軍功可撈的,那時候被貶到昆州的官吏,在朝中人看來這輩子都別想翻身了。
陸文篤在昆州刺史的冷板凳上坐了四年,元詔覆滅後,廟堂上也有六部中的一把手想把他從這個即將成為一塊大肥肉的刺史位置上擼下來,不過最後不了了之,皇帝陛下並未同意讓陸文篤平調別州擔任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