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得到江陵以後,北邊是曹仁鎮守的襄陽,東北是文聘鎮守的江夏。孫權向北發展剛剛經曆了挫折。劉備讓關羽試探性地向北進攻,收複了臨沮等幾個縣城,然後暫時停止了攻勢。
孫權向西發展,直接麵對劉備;劉備向西發展,將要越過長江三峽,進入一片未知的世界。兩人對益州都是有心無力。劉備、孫權拓展疆土的地方隻有南麵那個遠離戰火、物產豐饒、地廣人稀的交州。
僅僅看《三國演義》很難看到交州的相關信息,一提劉備和孫權,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前,孫權總像是一個冤大頭,每次都被諸葛亮算計,總是一場辛苦為誰忙,簡直就是劉備的後勤保障司令。劉備則憑借仁義,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成功得到了江陵,還逆襲了孫權的白富美妹妹。其實劉備和孫權之間的鬥爭隨著北方壓力的大小,忽明忽暗,暗潮湧動。劉備占過便宜,也吃了不少啞巴虧,交州就是一個例子。
事情先從交州霸主士燮說起。士燮,字威彥,出生於交州的廣信(今廣西蒼梧縣)。他的先祖為魯國汶陽人,王莽篡漢期間,為躲避戰亂移居交州,經過六世到士燮的父親士賜的時候,士氏已成為當地豪門望族,士賜也擔任過日南郡太守。士燮則通過舉孝廉到洛陽做官,並擔任補尚書郎。
士燮在交州沒見過多少世麵,突然來到皇城洛陽,難免不太適應犯了錯,被趕回家中。其父死後,士燮又通過舉茂才,任荊州巫縣令一職。公元187年,士燮當上了交趾太守。此時的劉備剛剛經曆了鞭笞督郵,不得不帶領關羽、張飛四處逃亡。可見士燮的起點高出劉備許多。
交州居天下之南,離中原最遠,而且南瀕大海,北接五嶺,相對封閉,先秦時期基本處於原始部落文化狀態。交州地域廣闊、地廣人稀,即便到了唐代依舊屬於不發達地區。韓愈被貶潮州,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寫道:“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東漢末年,中原群雄逐鹿、荊州、揚州也長期陷入諸強鄰裏的亂局,許多人紛紛南下交州避難,其中不乏許靖、袁沛、許慈、劉巴、程秉、薛琮、袁忠、桓邵、劉熙等著名人才。隨著江東的統一和益州、荊州局麵的穩定,不少人才紛紛離開交州,有的返回家鄉,有的另謀高就,繼續留在膠州的並不多。
交州對於躲避戰火是一方樂土,但是潮濕的氣候、四處的瘴氣,也讓很多人永遠的留在了這裏。所以,我覺得不應該過分誇大交州的優勢。交州的優勢,更多的是體現在豐富的資源上和驍勇善戰的少數民族人口上。《三國誌·吳書·張嚴程闞薛傳》記載:“田戶之租賦裁取供辦,貴致遠珍名珠、香藥、象牙、犀角、璘瑁、珊瑚、琉璃、鸚鵡、翡翠、孔雀、奇物、充備寶玩,不必仰其賦人,以益中國也”。
交州刺史朱符,是名將朱儁之子,在任上橫征暴斂,手下人早已滿腹怨恨,後來他的兄長朱皓死於笮融之手,朱符率軍北上,為兄報仇,結果死於屬下的叛亂。交州共有七郡:南海郡(今廣東東部)、蒼梧郡(今廣西東部)、鬱林郡(今廣西中西部)、合浦郡(今廣東西南部)、交趾郡(今越南交部)、九真郡(今越南中部)、日南郡(今越南中南部),其中,交趾郡和蒼梧郡作為大郡,兩個郡加起來基本已代表了交州實力的大部分。比如,士燮掌管的交趾郡實力最雄厚,人口為南海郡的八倍。
士燮占據人口最多的交趾郡,名義上是效忠於漢朝的交趾太守,實際上已成為割據嶺南各郡的軍閥。士燮利用交州權力的真空期,請求朝廷任命三個弟弟分別為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以便平定戰亂。朝廷奏準了士燮的請求,士燮兄弟四人各領一郡,憑借自家的勢力很快平定了內亂。
史書記載,“燮兄弟並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裏,威尊無上。出入鳴鍾磐,備具威儀,笳簫鼓吹,車騎滿道。胡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妻妾乘輜軿,子弟從兵騎,當時貴重,震服百蠻,尉他不足逾也。”士燮儼然就是一個土皇帝。
曹操就派張津為刺史。建安二年(197年),士燮給朝廷上表說:“如今天下的十二州皆擁有州的地位,但惟獨交阯的最高行政長官仍稱為刺史,看來朝廷沒公平對待我們。”朝廷遵照意見而成立交州,並改任張津為交州牧。張津是曹操的勢力,對近處的劉表構成威脅,於是劉表與張津發生戰爭。張津屢屢戰敗,最後被部將區景所殺。
張津一死,劉表便派賴恭去接替張津做刺史。《零陵地區誌》稱讚他:“為人才器不凡”,但是,《三國誌》:“零陵賴恭,先輩仁謹,不曉時事。”可以得到初步結論,賴恭有才幹、有氣度,性情剛直、不夠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