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講(1 / 3)

修道的第一步,由這裏開始入手築基。做不到的話,隻打打坐,那不算數啊!所以伍柳派的修法,就是拚命守住身根,身根也叫做命根。以為不漏丹、不遺精、不手淫是築基,那還隻是在有形有相上,不過是築基的築基,最初步最初步而已。這裏給你講得很清楚,“六根大定,百脈衝和”,那才是“禦政”,才是修丹道,修神仙之道。

現在我們再回到《參同契》本文。

“原始要終,存亡之緒”,由開始到結果,一切都在於心,成功與失敗都在這個關鍵。所以道家也算是信佛法的。這樣看來,學佛的人把正統道家看成外道,也不對呀,因為都一樣是菩提大道。

“或君驕佚,亢滿違道”,“驕”是驕慢,“佚”是放鬆了,就是心君動念,自己認為功夫到家了,嗯!行啦!得道啦!這個念一起就完了。所以自古真正的仙佛,依我看來隻有修謙和、謙虛,不會說自己得道了。“亢滿違道”就是《易經》乾卦“亢龍有悔”,太高反而不好。這一篇是講火候,要注意啊!縱然你得到“六根大定,百脈衝和”,這個時候中間變化還是很大!哪個時候該動,哪個時候該靜,自古仙佛都沒有辦法傳你,就看你的智慧了。所以我說釋迦牟尼佛隻傳了四個字,“知時知量”。就算是達到了“六根大定,百脈衝和”,依佛家的菩薩戒,耽著在禪定這個境界也是犯戒的,其理由也在此。所以千千萬萬人修道,哪一個成功?太難了!就是要靠智慧之學。

“或君驕佚,亢滿違道”是百脈衝和得太過,那也是陽極就陰生了。所以這個中間的應用之妙,在佛學叫作對治法門,要懂得許多許多,什麼都要懂。我們看中國的神仙傳,每個神仙都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醫藥、武功,沒有哪樣不會。學那麼多幹什麼?就為了一個目的,修道!這些都變成調配的藥,等於廚房裏醬油呀,辣椒呀,缺一樣不可。

氣脈真通與變化

“或臣邪侫,行不順軌”,這個形容是比喻氣脈,你想心君定,心想寧靜,可是辦不到。我常叫大家問一問自己,你為什麼想下座?是身體坐不住,還是心坐不住?大家就茫然了。其實是心不想坐的居多,身不想坐就是氣脈不對,就是“臣邪侫”。這個“臣”是氣脈,身體“侫”是坐不住了,定不住了。“行不順軌”是氣脈不入軌道,氣脈不順了。大家修道做功夫,有時覺得背上或前麵在轉動,認為是河車轉動。有些人很有意思,說,老師啊,我是任督二脈打通了的!實際上一聽人這麼說,我就知道他沒有通。真正任督二脈打通了不是這個樣子,哪有這裏動那裏動!這是不是氣脈動呢?是!是不是通了?我叫它“凡氣通”,隻是普通感受的境界罷了。如果氣脈真通時,就沒有氣脈的感覺了,也沒有身體的感覺了,那就是天人合一,那才真正叫氣脈通,也就是“百脈衝和”的境界。

修道的第一步,由這裏開始入手築基。做不到的話,隻打打坐,那不算數啊!所以伍柳派的修法,就是拚命守住身根,身根也叫做命根。以為不漏丹、不遺精、不手淫是築基,那還隻是在有形有相上,不過是築基的築基,最初步最初步而已。這裏給你講得很清楚,“六根大定,百脈衝和”,那才是“禦政”,才是修丹道,修神仙之道。

現在我們再回到《參同契》本文。

“原始要終,存亡之緒”,由開始到結果,一切都在於心,成功與失敗都在這個關鍵。所以道家也算是信佛法的。這樣看來,學佛的人把正統道家看成外道,也不對呀,因為都一樣是菩提大道。

“或君驕佚,亢滿違道”,“驕”是驕慢,“佚”是放鬆了,就是心君動念,自己認為功夫到家了,嗯!行啦!得道啦!這個念一起就完了。所以自古真正的仙佛,依我看來隻有修謙和、謙虛,不會說自己得道了。“亢滿違道”就是《易經》乾卦“亢龍有悔”,太高反而不好。這一篇是講火候,要注意啊!縱然你得到“六根大定,百脈衝和”,這個時候中間變化還是很大!哪個時候該動,哪個時候該靜,自古仙佛都沒有辦法傳你,就看你的智慧了。所以我說釋迦牟尼佛隻傳了四個字,“知時知量”。就算是達到了“六根大定,百脈衝和”,依佛家的菩薩戒,耽著在禪定這個境界也是犯戒的,其理由也在此。所以千千萬萬人修道,哪一個成功?太難了!就是要靠智慧之學。

“或君驕佚,亢滿違道”是百脈衝和得太過,那也是陽極就陰生了。所以這個中間的應用之妙,在佛學叫作對治法門,要懂得許多許多,什麼都要懂。我們看中國的神仙傳,每個神仙都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醫藥、武功,沒有哪樣不會。學那麼多幹什麼?就為了一個目的,修道!這些都變成調配的藥,等於廚房裏醬油呀,辣椒呀,缺一樣不可。

氣脈真通與變化

“或臣邪侫,行不順軌”,這個形容是比喻氣脈,你想心君定,心想寧靜,可是辦不到。我常叫大家問一問自己,你為什麼想下座?是身體坐不住,還是心坐不住?大家就茫然了。其實是心不想坐的居多,身不想坐就是氣脈不對,就是“臣邪侫”。這個“臣”是氣脈,身體“侫”是坐不住了,定不住了。“行不順軌”是氣脈不入軌道,氣脈不順了。大家修道做功夫,有時覺得背上或前麵在轉動,認為是河車轉動。有些人很有意思,說,老師啊,我是任督二脈打通了的!實際上一聽人這麼說,我就知道他沒有通。真正任督二脈打通了不是這個樣子,哪有這裏動那裏動!這是不是氣脈動呢?是!是不是通了?我叫它“凡氣通”,隻是普通感受的境界罷了。如果氣脈真通時,就沒有氣脈的感覺了,也沒有身體的感覺了,那就是天人合一,那才真正叫氣脈通,也就是“百脈衝和”的境界。

所以這裏告訴你“弦望盈縮,乖變凶咎”。“弦望盈縮”我們講過的,上半月的月亮謂之上弦,下半月的月亮謂之下弦。月亮有盈虧,蘇東坡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一個天地間現象的境界。修道到了“六根大定,百脈衝和”,我們可以再加一句話形容,這個時候身心的境界如“朗月中天”,永遠像滿月一樣,心君寂然清靜。如果配合佛家的話,現在年輕人都喜歡禪宗,寒山禪師有一首詩可以說是在這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