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個寓言(1 / 1)

古代的三個寓言

中國文化中,有幾個故事是很有趣的。其中之一是《孟子》,這裏的“人乞祭餘”,就是討人家牙縫裏掉下的東西吃。第二個是《列子》的“正晝攫金人”。《列子》這部書,是道家的學說,全部說完後,講了一個故事。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這是說,有一個想要金子的人,一清早跑到金鋪裏,當眾抓了金子就走。被捕以後,問他怎麼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這樣大膽?他說當我抓金子的時候,心目中沒有看見任何一個人,隻有金子。列子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於是全書就結束了,這是很值得大家深思反省的。

過去民間也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去學隱身術,要學一百天。他又是念咒,又是結手印,三個手指張開罩在麵門上,食指頂住印堂。他太太看見他神經兮兮的樣子,很生氣。他學到九十九天的時候,問太太可看得見他?他太太氣惱說:“誰看你?看不見!”這隻是斥罵他,而他信以為真,自認隱身術學成了,就結了手印罩住麵門走出去,看見賣燒餅的,拿起一個燒餅吃了。賣燒餅的生意正忙,而且客人常是自己到籃裏取燒餅,所以也沒有理會。他吃了燒餅,以為隱身法真的修成功了,就去銀行裏“跑台子”,在櫃台上拿人家的錢,當然被抓住了。他結手印罩著麵門,反問抓住他的人說:我這個樣子,你們真的看得見我?大家哈哈大笑。據說,他的隱身術師傅還告訴過他,這五個手指,每指還有一個名稱,叫做仁、義、禮、智、信。

此外,莊子也是多用寓言來表達。他有一個比喻,和孟子這個比喻,同樣有趣、重要而流傳很廣。莊子的比喻是說,所有千古文章一大偷,我們現在也是如此,古今一例啊,也不足為奇。故事是敘述一個老師,教弟子們去挖有學問人的墳墓,挖開以後,不能把死人的牙齒舌頭弄壞,頭也不能碰壞,好好地把死人的嘴弄開,將死人嘴裏的東西,全部挖出來;再將死人放回去,封好墓。這就是說,後人的學問,都是拾古人牙慧,偷盜古人口中、頭腦中的東西而已。這是莊子一個很有名的比喻。

在戰國時候,諸子都是擅長用比喻來說明道理;印度的邏輯,也特別提出比喻的重要;而西方的邏輯,偏重於辯理,很少引用比喻。中國人在文學方麵,用比喻來說明理論的作品特別多,上麵說的三個比喻,是比較有深意的,流傳既廣而又著名。

將這三個比喻綜合起來看,也就是人生曆史的哲學,對於整個人生的各種形態,都說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