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世紀,經過千百年的發展之後,歐洲各國無論是在經濟、文化和政治方麵,還是在軍事實力方麵,都已經遠超世界其他國家。隻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時候歐洲社會的內部矛盾也爆發了出來,這讓歐洲社會瞬間走向了崩潰。但也就是這次崩潰,讓歐洲人有了刻骨銘心的教訓,再加上歐洲文化中的民主共和精髓,歐洲社會在經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終於開始了一次全新的發展曆程。
1.科學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20世紀初期,歐洲社會雖然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變革,但是工業文明畢竟隻存在於幾個比較大的城市,除此之外的廣袤歐洲大地,仍然以農業經濟和農業文化為主。當時,歐洲人民對於新生的工業文明成果大多持觀望態度,在他們看來,這些工業產品出現得太多、太快、太亂,以他們對世界僅有的認知能力,根本無法理清脈絡。即使是一些知識分子,對於工業產品的更新速度也有些應接不暇,所以整個歐洲都在期待社會的發展腳步能夠慢下來,或者說能夠穩下來。
然而,代表工業文明(或者說城市文明)的知識分子卻不這麼看,在他們眼中,歐洲社會的發展還需要更快。因為所謂社會發展,是需要曆史潮流推動的,而曆史潮流的形成,顯然要經過漫長的準備時間,所以歐洲社會必須緊緊抓住曆史機遇。相對於代表農業經濟文化的知識分子來說,代表工業文明的知識分子顯然更有底氣,因為從已經出現和正在發展的科技成果來看,他們足以完成曆史交給自己的發展任務。
就在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逐漸融合的時候,哥白尼的學說得到當時學者的大力推進,一舉破除了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對世界的劃分,轉而將世界分成了大部分人眼中的世界和少部分人眼中的世界。其中,大部分人眼中的世界,是可以通過教育來進行普及的,並且隻需日常的語言交流和思維邏輯就能夠完成;而對於小部分人的世界來說,隻有各文化科學領域的天才才能看到,這些人具有與眾不同的思維邏輯,他們之間的交流也完全靠數字進行。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能力無法通過教育來達成,隻能是與生俱來。
很快,與眾不同的思維邏輯和交流語言促成了一個龐大的現代學科——物理。進入20世紀,“原子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單位”這一理論被推翻,因為科學家已經意識到原子是由一個原子核和圍繞著原子核的一些電子構成。也就是說,物理學家也不知道什麼物質是絕對穩定的了,物理學解釋世界的權威性受到了質疑。本來這一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很長時間,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歐洲各國用盡一切辦法投入科技研發,以求最大限度謀求戰爭的勝利。
在這種情況下,物理學的發展也得到了充裕的物質基礎,一係列新的技術突破和發明相繼問世,從而奠定了物理學在所有社會學科中的重要地位,這也使物理學的發展重新開始左右社會進程。當然,物理學的發展也促生了更可怕的戰爭武器(比如令人談虎色變的原子彈),從而使更多的人死於非命。慶幸在經過戰爭階段之後,科學研究又回到了造福人類的道路上,但是相對於戰爭年代來講,其發展速度也不可避免地放緩了。
2.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社會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自相殘殺,協約國和軸心國分別裹挾了當時世界上的所有主要國家,以致幾乎全人類都參與到了這場戰爭之中。戰後,大規模的毀滅不僅降臨在經濟方麵,同時也降臨在文化領域,歐洲各國尤其遭到了近乎滅頂的磨難。站在滿目廢墟之上,歐洲學者不得不再次展開思考,為什麼創造了文化和科技雙料文明的歐洲社會,到頭來卻毀在了自己手中呢?